浅谈《归来》影视剧片断改编——教学说明
2016-09-28张晶
张晶
【摘 要】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戏剧片断教学是在整个表演教学中综合提高表演专业技能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是以戏剧片断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前期会通过小说改编进行过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选择了一些将人物性格体现得更加鲜明,同时剧情与结构紧凑的能符合表演教学的优秀影视剧片断进行改编,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更准确、直观地了解所改编剧本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事件与矛盾冲突、人物的命运与纠葛等,最终能够刻画出准确的人物形象,达到提升表演专业技能技巧的目的。
【关键词】规定情境;心理活动;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15-02
一、电影中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70年代,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他的行为给怀有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带来巨大的压力,女儿想方设法阻止母亲冯婉瑜与父亲陆焉识相见,结果夫妻近在咫尺,却只能再次相隔天涯。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平反回家,却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了一名普通女工。而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因患病已不认识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诞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
二、人物角色阐述
陆焉识出国留学后回国担任大学教授,他是被这个时代所摧残的人物。对于陆焉识这个角色的性格,可以从影片开头陆焉识逃跑回家要与冯婉瑜见面这场戏的行为动作来分析。陆焉识深夜伴着大雨,披着雨衣带着口罩只露出一双带着眼镜的眼睛,冒着被抓的风险和更为严重的惩罚,只为上楼与冯婉瑜见一面。从这个人物的行为逻辑来看,就能充分说明陆焉识对冯婉瑜的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这个爱与思念也体现在这之前陆焉识与冯婉瑜多年没有相见,时间越久,思念与爱意就越浓。陆焉识之所以选择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回家,就是不想让任何人发现自己,所以越不被旁人察觉越安全。当陆焉识来到楼下,发现在冯婉瑜家附近是劳改农场的人员在时刻准备抓自己时,他转身走开,从另一个楼道口进到楼顶,从楼顶的通道趴下来,来到自己的家门口。在门口的这场戏中,陆焉识先是趴在门上听屋子里的动静,然后又趴在地上看门缝中是否有光露出,确定家里是否有人。从这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中可以看出,陆焉识是个非常谨慎、细心的人。他生怕惊扰了邻居被人发现,同时内心在见还是不见的矛盾中挣扎。在这场戏中,演员没有一句台词,却清晰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交代了故事内容。
冯婉瑜是陆焉识继母娘家侄女,这个在影片中虽未提及,但还是有必要了解,这对塑造角色有着很大的帮助。冯婉瑜的角色性格严格来说应该分两段来分析,也就是冯婉瑜患病之前与患病之后。仔细研究发现,冯婉瑜的角色在处理上前后虽有所不同,但角色性格与角色色彩是一样的,不能够生硬地去解释前后两段人物性格的差异。冯婉瑜多年未见陆焉识,在看到陆焉识从门缝下塞进来的纸条得知第二天要在火车站见一面,这对冯婉瑜来说是突如其来、期盼已久,也是忐忑不安的。能够和陆焉识见面,对于冯婉瑜来说是难以相信、是喜悦的,但更多的是对陆焉识的担心。对于冯婉瑜来说,她对陆焉识的想念与爱意其实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冯婉瑜得到消息后,开始精心为陆焉识准备馒头,而且准备的很多。从这个行为动作上说,冯婉瑜知道陆焉识过得不好;从另一个层面解释,以冯婉瑜的现状来说,她能够为陆焉识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从她与女儿丹丹的对话:“你怎么就不为我想呢?”“从小到大都为你想,这次要为你爸想”,也能看出,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的丈夫,在冯婉瑜的心里,陆焉识都是自己最爱的人。然而这次见面却让她意外受伤,得了一个叫“心因性失忆”的病,对以往的人和事大都记不起来了。对于冯婉瑜这个角色来说,她的角色性格并没有因这次意外而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她的行为特征与行为逻辑。
丹丹是陆焉识和冯婉瑜的女儿,从小学习舞蹈,年轻时怀抱着芭蕾舞的梦想。原本能够担当舞蹈主演的她,却因为父亲的身份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最终没能如愿。所以丹丹的角色性格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是丹丹的年龄跨度小,二是角色的心理情感比较单一,这种单一指的是只有一条线,就是对父亲的憎恨感。父亲的身份让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丹丹会强烈阻止妈妈见爸爸,以让自己能够如愿以偿。但最终丹丹只是跳了个群众,这对丹丹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想必换作谁都接受不了。之所以说丹丹憎恨父亲,还有一个细节能够体现出来,就是陆焉识为了能够唤醒冯婉瑜对自己的记忆,让丹丹将以前一起拍的照片找出来,结果发现所有与自己(陆焉识)的合影,丹丹都用剪刀剪没了。文革结束后,丹丹成了一名工厂女工,丹丹对于父亲的憎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显得那么强烈了。从陆焉识被平反后,丹丹开始逐渐接受父亲,开始慢慢融入这个原本不完整的家中。
居委会李主任是一个与年代十分融合的角色,如果对这个角色加些色彩的话,那么她就是一个有着人情味儿的人。在具体分析李主任这个人物时,可以从她带着农场书记与农场干事来向冯婉瑜问话这场戏开始分析。在来冯婉瑜家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居委会李主任没有给农产的两个人撑伞,而是一个人走在最前面,农场的两个人一起披着一件大衣在雨中走。到了冯婉瑜家里,农场的人顺手将刚刚遮雨的大衣挂在了衣架上,而居委会李主任在关上门后顺手将衣服放在了地上。在农产的两个人坐下后,李主任给他俩倒水喝,在准备走到冯婉瑜边上让出的位子的时候,她不小心踢到了农场俩个人的皮包。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够发现居委会李主任对农场书记和干事的不满,同时在台词上也能体现出李主任的态度。冯婉瑜问农场书记:“请问他为什么跑?你们把他怎么样了?”农产书记答:“这是谁问谁呢?”李主任接话:“这不是了解情况嘛!这么多年都没有音信了,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看出,李主任对农场书记与干事的不满和对冯婉瑜遭遇的同情。在陆焉识被平反后,李主任在冯婉瑜没有接纳陆焉识的时候,给陆焉识安排了一个住的地方,从她的这些行为动作中能够看出他对冯婉瑜一家的照顾,也体现了他特有的品格。
三、关于表演中对角色性格的把握
片断主要围绕陆焉识被平反后回家与家人团聚这件事展开的。丹丹这个时候已经在毛纺厂工作了,对于丹丹跳舞的事情作为父亲的陆焉识显然还不清楚具体原因。而对于跳舞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丹丹内心依然与父亲有成见。丹丹请了3个小时假去接父亲,在与父亲的交谈中,看不出陆焉识的喜悦,父女间有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这种阻碍来自哪儿呢?其实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陆焉识与丹丹相互之间都有着一种“陌生感”,这种感觉的存在源于父女长时间不在一起所导致的一种生疏。
陆焉识来到家门口,准备敲门时发现门并没有锁,而这个不锁门的习惯是冯婉瑜与陆焉识在车站分别后留下来的。这个看似简单的留门的习惯,其实是冯婉瑜内心对陆焉识的一种期盼与希望。期盼着有一天陆焉识能够回来,希望他能够直接找到自己熟悉的家。陆焉识看着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情感。这个家里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家具摆设,还有书桌上熟悉的老照片,都让这个经历坎坷的男人“陶醉”其中。此时,冯婉瑜买菜回到家里。这是陆焉识被平反后第一次与冯婉瑜见面,这个见面对于陆焉识来说他等待的时间“太久了”,俩人终于能够在一起。因此,在两个人见面的情感把握与处理上,演员一定要抓住陆焉识这个角色对有一天能够与冯婉瑜团聚的期盼心理,这种期盼的时间越久,积蓄的情感也就越强烈,见面时的情感流露也就越发真实。对于冯婉瑜这个角色来说,情感的期盼与陆焉识是一样的。不过,冯婉瑜患了“心因性失忆”的病,她已然不认识眼前这个真实存在的丈夫陆焉识,而只当作一个客人。演员在处理冯婉瑜患病后的这个角色时,首先要抓住“心因性失忆”病的具体病因,然后再根据冯婉瑜的基本角色性格,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所以,演员在把握与处理冯婉瑜这个角色时需要花些心思。在冯婉瑜把陆焉识赶出家门时,居委会李主任将丹丹叫回了家中,陆焉识此时才得知冯婉瑜得了病。从李主任让丹丹叫陆焉识“爸爸”,以便唤起冯婉瑜的记忆时,丹丹并没有叫。由此看出,丹丹一直因为跳舞的事情而记恨着陆焉识。
关于居委会李主任在这个片断中的角色性格处理,主要是抓住这个人物的上场任务。李主任的主要任务是来告知冯婉瑜自己的丈夫被平反了,因为作为居委会主任,冯婉瑜的情况除了丹丹,就是她自己(李主任)最清楚的了。看到冯婉瑜已经记不得陆焉识了,作为李主任的角色,她又是如何完成让冯婉瑜想起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丈夫的任务的呢?首先,她让丹丹回来,当着陆焉识的面叫一声“爸”给冯婉瑜听,以便唤醒冯婉瑜对陆焉识的记忆。但由于丹丹对爸爸的记恨,丹丹并没有叫,李主任的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不过,还有第二个办法。李主任从公文包中拿出文件给冯婉瑜看,以此来证明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冯婉瑜对李主任和这个文件是很信任的,但即便李主任怎么说,冯婉瑜就是不相信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丈夫陆焉识。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冯婉瑜得的这个病是比较严重的。在李主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和唤醒冯婉瑜对陆焉识的记忆时,她只好先让陆焉识在小卖部的一间屋子里住下,先缓一缓。从李主任的处事方式上来看,这个人物是一个负责、热心肠、有人情味儿的人。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斯坦尼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