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精魂的寻找与重塑

2016-05-30赵琳琳

资治文摘 2016年1期
关键词:哈尔科夫精魂西伯利亚

赵琳琳

【摘要】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当代俄罗斯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西伯利亚理发师》和《12》是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两部电影。这两部电影既有对俄罗斯传统文化与精魂的找寻,又有对俄罗斯真正民族精神的升华,体现了米哈尔科夫对本民族灵魂的捍卫与坚守。

【关键词】米哈尔科夫;西伯利亚理发师;12

导语

巍巍大国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千百年来一直存有这样的疑问:到底从属于西方还是东方。虽然俄罗斯一直在追赶西方的脚步,并自我认同为西方国家,但又不得不面对百年帝制与东方大国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一尴尬的事实。

这种政治、历史、地理诸多方面亦东亦西,非东非西的尴尬境遇给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性格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苏联解体后,社会体系崩塌,经济凋敝,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信仰出现危机。此时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冲击,更加深了俄罗斯的迷茫:是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输入,还是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冲击和矛盾下,俄罗斯电影人一方面寻找本土电影的立足之地,另一方面试图抵御西方文化输入,唤醒民众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的坚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和《12》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寻找和重塑民族精魂的情怀。

一、民族精魂的寻找

《西伯利亚理发师》是米哈尔科夫一部史诗级巨作,讲述了美国女人珍妮与俄国士官生安德烈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两人相识于一辆列车上,珍妮是受美国发明家雇佣,前往莫斯科进行公关的美国交际花,她的目的是攻克俄国上层官员,协助发明家在俄国拿到其发明的伐木机器的研发经费。而安德烈是俄国军校的一名士官生。在列车上几经交流,两人暗生情愫。到莫斯科后,珍妮开始了她的任务,几近成功时却发现公关的对象正是安德烈军官学校的校长。

《西伯利亚理发师》是米哈尔科夫与观众就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追逐西方的脚步这一问题进行的一次探寻。影片中外表美丽动人、谈吐优雅实则身世坎坷、精明世故的女主人公美国人珍妮与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的年轻士官生俄国人安德烈·托尔斯泰是西方与俄罗斯的象征。影片中安德烈对珍妮的追求,苦恋而又不得,恰恰是对俄罗斯一直追逐西方,渴望认可却被拒之门外的百年境遇的隐喻。而单纯善良一直相伴安德烈左右的杜尼雅莎这个淳朴羞涩的俄罗斯姑娘,正是俄罗斯千千万万女性的象征,导演以此昭示观众:真正能救赎俄罗斯,成为其精神支柱和强大后盾的,只有俄罗斯自己。

影片中美丽怡人的俄罗斯自然风光,盛大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富丽堂皇的宫廷舞会,庄严肃穆的教堂建筑,都对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做出了极佳的展示。影片中率真纯情的安德烈,关心维护军校的教官和同学,对安德烈不离不弃的女仆杜尼雅莎,都对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的美好品质做出了极佳的展示。

而恰是这样鲜明的扬抑对比:俄罗斯的美与善和西方文明的丑与恶,正是本部影片的局限性所在。导演似乎在立意之初就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俄罗斯文化之于西方文明,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与碰撞中展示俄罗斯文化与精神光鲜的一面,却忽视了民族精神的自省与升华,把俄罗斯表现的过于理想化。

二、民族精魂的重塑

如果说《西伯利亚理发师》是米哈尔科夫抛给观众的一道选择题,那么电影《12》则是一道真正意义上的思辨题。电影《12》的故事背景被置于令俄罗斯人倍感沉重和痛心的车臣战争下,十二位互不相识的陪审员被带到作为临时陪审室的某中学的体育馆,在这里对一起杀人案做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定。

被告是一个车臣少年,他被指控杀死了自己的养父---一位俄罗斯退役军官。由于少年特殊的身份,从一开始所有人就带了有色的眼光去看待这件案子,判定少年有罪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似乎没有人打算在这件案子上再费周章,只想尽快裁定,然后各奔东西。但却有一位陪审员不愿草率行事,由此一场关于有罪或无罪的辩论在这样一个封闭不大的空间内展开,在辩论的过程中每个陪审员推理,举证,同时穿插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争论,辩驳,反对,支持,最终使案情的真相昭然若揭,少年被判定无罪——这已不再仅仅是对于一个刑事案件的争论,而成为一场拷问人心,审视民族,关乎国家的大审判。

三、结语

米哈尔科夫一直以来是一位心中有大爱的导演,其电影中对民族精魂的寻找和重塑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苏联解体,社会体制崩塌,西方外来文明的涌入和冲击下,他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审视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本民族文化,开始了在西方价值观大行其道的社会病态下,对本民族精魂的找寻。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和《12》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带动俄罗斯民众一起探寻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民族的精魂,一起重塑和再造一个真真正正强大的俄罗斯灵魂。

【参考文献】

[1].穆重怀.思辨与重构: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寻根主题(1991-2008)[J].辽宁大学学报,2009(9)

[2].吴晓都.《西伯利亚理发师》:俄国文化符号的电影版本——远眺俄罗斯(之一)[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2)

[3].张巍.远在西伯利亚的叹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3)

猜你喜欢

哈尔科夫精魂西伯利亚
新诗“精魂”的追寻
——穆旦与鲁迅的诗学比较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西伯利亚博亚雷岩画与欧亚大草原的青铜时代
自由精魂之舞:试论影视文本烛照下的小说魅力
符神传说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