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咏物诗鉴赏指津
2016-05-30曹小楠
曹小楠
一、咏物诗的特点
咏者,歌也。物者,自然界的万物。咏物者,咏的是天地万象。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山川、河岳、边关、古道、落日、草木,虫鱼、鸟兽等皆可入诗。诗人吟咏的物不是只流于表面,而是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通过细致描摹,或是通过“物”来自况,达到“物”与诗人的形象完全融合,或是在描摹的过程中寄寓“物”一定的情感,常以物象或题、赠、赞某物象为题。
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起笔写出柳枝的繁茂,千万枝条,随着风儿轻轻起舞,婀娜多姿。次句写在和煦春风的点染下,柳枝绽出细叶嫩芽,远远望去一片嫩黄,秀色夺目;前两句把垂柳的特点写得极为生动传神。而如此拥有生机并且柔美的垂柳,本应被人欣赏,为人关注的,但是诗人在第三句道出了它的生长环境,“西角”,即无人理会的一隅,阴暗、湿冷的地带;荒园,定是久未有人迹,无人打扫,无人问津。这样的环境,纵使柔柳有千般娇媚,又有谁人识?前后强烈的对比落差,让人为柳树的遭遇产生强烈的惋惜和不平感,以上是对柳的特征的描述。由柳及人,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或闲弃。诗人自己,也为避祸全身,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所以这首咏物诗,把对柳树的痛惜之情和对当时因政治腐败、人才没有施展抱负的感慨融合在一起。将咏物和自己的身世融于一体,不着痕迹。
咏桑寓柳,其情也切,无论咏赞或是咏叹,往往是咏心中感怀。诗人们通过咏物这样的形式,可以把幽情抒发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让不同的读者有了无穷的想象,产生相似的共鸣。
二、咏物诗与写景诗的区别
咏物诗和写景诗同属于借他物抒己情,那两类诗有何区别呢?
同样是咏柳,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首诗中的主体物象“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将柳的荣枯与自己的身世结合一起,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抒发情感。以此来表现郁积的身世之叹。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此诗作为抒情诗,通过写“春风”“柳条”“黄莺”等多个意象,来描摹其组成的旖旎春光图,借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眼前之景抒发诗人喜欢和不舍之情。
由此得知,咏物诗和写景诗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描写对象的不同。咏物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物象,诗人常常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并始终围绕该对象进行描摹。此“物”非“景”,咏物也不是写景的外在,而是物的本质属性。抒情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且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且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共同构建起一种氛围。
2. 描写作用的不同。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分析其特点,衬托抒情主人公的气节或是性格,以此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诗对抒情主体仅起到塑造背景或环境,营造某种氛围或是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抒发的感情不同。咏物诗的“情”更多的是作者的志向情操、爱好愿望等,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而借景抒情的”情”指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例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空蒙沉寂的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咏物诗和写景诗的情有何不同?简言之,咏物诗抒发的是诗人始终不渝的心志,情感更稳定。而抒情诗抒发的则是油然而生的心境,情感往往因时因境而不同。
4. 运用手法不同。咏物诗是托物言志。如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咏物诗多用象征、比喻、双关、比兴、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鉴赏思想内容时常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等。写景诗是借景抒情,多用拟人、比喻、衬托、动静、白描、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鉴赏思想内容时常用术语:热爱自然、惜春伤秋、闲情逸志、感时伤怀等。
三、咏物诗内容分类
1. 借“物”表现自我。物本无情,人却有意。当寄寓在内心的理想或是情思无法言表时,物就作为一个很好的情感承载体出现了。只要有所悟,物便可以走进诗人心中的田地,被情感浇灌,被语言生发出深刻的含义。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便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山泉的特征:“不知名”“无人问”;也写出山泉的“恬淡”,山泉的“长自清”,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题干中所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只需概括山泉的特点,总结借以表现的情怀即可。
2. 借“物”讽刺黑暗的政治。每每政治动荡不安时,诗人常常会有激愤之思,昏聩的君王,松弛的朝纲,奸佞官宦当道,这些遮蔽于朝野的阴霾也定会让诗人振慷慨激昂之色,书匡正朝政之文。咏物诗便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载体,借物可以一抒胸中之块垒,含蓄地刺痛政治的不正之风。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早春季节,杨柳枝上刚吐新芽,凌乱的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作者在诗中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把柳树人格化。咏柳而讽世,讽刺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3. 借“物”表现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如对自己前程的选择,或是归隐田园,或是攀登仕途,不同的“物”常常代表了不同心态与看法。也有诗人也用“物”表现对社会的关注,对底层人民悲苦生活的同情,对当权贵人豪奢行为的批判。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中鸿雁遭受到“虏弦”而惊飞四散、哀鸣。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它们本应随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家乡,可凶残的敌人到处横行霸道,鸿雁不可能返回故土!诗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飞的鸿雁,不要厌弃潇湘人烟稀少,那儿水中长着很多菰米,岸上长着很多莓苔,可供充饥度日,勉强住得下去。诗人以雁的活动比喻无家可归的人民,寄托自己对他们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
4. 借物说理。“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诗人在对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绘中,常常寄寓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如李群玉的《放鱼》:“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叮嘱。由鱼及险象丛丛的社会与人生,抒发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峻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其他人的遭遇。
四、咏物诗鉴赏方法
1. 分析意象的特点。古人说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也就是说,对所咏之物的描写既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粗浅的分析,而是要与所咏之物的特点相契合,与作者的志趣相契合。如20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中吟咏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题干有问,此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对此诗,李建中云,诗中凤凰有双重意指,“饮醴泉”“栖山冈”的凤凰,是高蹈者的形象,寄托着诗人避世而远遁的栖逸之想。“高鸣彻九州,延项望八荒”,而九州,八荒,是指天下、国家,凤凰的声音响彻九州,又引颈遥望八荒,诗人从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神态方面加以描述,以凤凰自比,抒发了自己志向远大,立身高洁的思想感情。
2. 把握作者的感情。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人终极目标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而即使是同一事物,往往也被诗人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来。被诬入狱的骆宾王笔下的蝉,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失意的李商隐笔下的蝉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身居高位的虞世南笔下的蝉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各抒己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把握,对作者境遇的了解,对作者兴趣爱好的解读来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读懂作者的感情。
3. 重视分析咏物诗中的写景和叙事。咏物诗中的写景和叙事对于所咏之物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新课标卷2卷中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诗中借“雪压”的环境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来渲染衬托出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诗人又写出梅在月明之夜绽放,也是借明月烘托梅的高洁品格。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题问,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所以此诗主要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写景往往是创造一个背景,渲染出一种氛围,为了烘托所咏之物,叙事则是为物的品质蓄势。
解读咏物诗,不仅要了解一些意象的具体含义,而且还要结合语境,分析特定的环境,把握所叙事,把此事此情此景琢磨通透。阅读诗歌的最高境界即还原,还原那个时代,还原所咏之物背后作者深挚而饱满的情感。
责任编辑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