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写景诗鉴赏攻略

2016-05-30杜明星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1期
关键词:感情意境意象

杜明星

一、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的具体物象,诗人利用这些物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思意趣。“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说,诗词当中的那些意象都是经过诗人感情过滤的具体物象。

一个诗人,面对大自然或社会场景,所看见的东西不一而足,但不一定都得把它们写进诗中。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选用了四个物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诗人来到塞上,为什么看到的是“这些”,而不是其他的景物?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大漠”一词能够突出沙漠的空旷,给人造成心理的失重感。“孤烟”不仅仅给人孤独的感觉,还能反过来衬托沙漠的空阔;其次,“长河”一词,让人看到的是黄河水的滔滔不尽,想到的是时间的永恒。而“落日”又让人感觉到时光易逝的紧迫。此时的作者,真该慨叹自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有时在同一首诗中的意象是经过移植组合起来的,甚至是想象出来的、虚幻的景物。如杜甫的《月圆》(2015年高考安徽卷)中“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六句,都是眼前实景: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而结尾“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却不是实景,作者在这里用想象的手法,描写故园桂花开放,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可见,优秀诗词中的意象都是经过诗人精心挑选的,因为这些物象能够寄托诗人复杂的感情。

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它是意象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整体感觉。意象在诗句中是明确的,意境却隐含在众多的意象之下,必须由读者把意象逐个筛选出来之后,经整体感知,再综合概括才能得出。

表达意境的词语一般为形容词。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阔,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幽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空明澄澈,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或沉郁寂寥,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或荒凉破败,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等。但表达意境的形容词和诗句之间绝非一一对应关系,有时不同的词语可以被用来概括同一诗句的意境。如“幽雅明静”和“和谐静谧”区别就不是很大,能把意境大致概括出来即可。

鉴赏意象和意境的时候不能只关注“象”,更要把握其中蕴含的“意”。诗中说“大漠”“落日”“明月”,而不说“沙漠”“太阳”“月亮”,都是被赋予了诗人之“意”的。捕捉意象、概括意境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才能准确地推知诗人在诗中的感情。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在寓情于景的诗词中,写景而不只是为了写景,抒情而不明说感情,情在景中,含而不露,因此诗歌显得蕴藉悠远,耐人回味。

如赵执信的一首《秋暮吟望》(2014年高考四川卷):“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后面的问题是“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诗中作者的感情,首先要看到“不为秋悲”的字眼,说明作者有“悲情”。再联系诗中的意象也可以看出来: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无姿的菊、短烛、低横的北斗等,全是冷色调的词语,这些冷色调的词语叠加在一起能组合出凄清冷静的意境。这种意境之下,作者的孤独、寂寞、失落的心情就可以被推知出来。

欣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一般步骤分为三步:首先筛选诗歌中的全部意象,然后根据意象中的“意”来概括出诗歌的意境,如“寒山”的“寒”、“斜阳”的“斜”、“落叶”中的“落”等,它们既表明了物象的状态,也是诗人在特定心情之下的视觉再现。概括出意境之后,即可判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样的意境,就会有与之接近的感情。一般情况下,春机盎然的意境就会有恬静愉悦的心情,而凄清冷静的意境就会有孤独寂寞的心情。总之,意境好心情就好,意境不好心情就不好。

三、借景说理

并不是所有的写景诗都抒发诗人的感情,有些诗歌是作者在看到特定的景物之后,突然悟出相关的生活道理,并用诗歌的形式一吐为快。人们常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虽说有些绝对(唐代和唐代以前的诗里面也有说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宋代以后说理的诗歌多了起来。在写景的基础上说理的诗歌,著名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陆游的《游山西村》、朱熹的《观书有感》、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

对借景说理的诗歌,不能再用分析抒情诗的方法,即不用再去关注意象和意境。阅读时应该先概括诗中景物的特点,并由此联想到它和道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诗中所包含的哲理更需要读者依据特定的诗句去领悟和概括。

如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是“离离原上草”先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这些草的特点是“一岁一枯荣”,荣了又枯,枯了又荣,年年如此。作者最后总结出一个规律:即使野火把它从地面上烧掉,但是它的生命并不会结束,东风浩荡,那些小草又勃勃地冒出地面。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展开相关的联想,这里的“草”只是一个代表,那些像草一样看似卑微的生命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错误地把哲理诗当作抒情诗来分析,就会误入歧途。用筛选意象的手法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原上草”“野火”“春风”三个意象,但这三个意象比较分散,不能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意境,所以也就不能推定作者的感情。

四、乐景写哀情和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我们知道了在古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中万物皆着“我”色彩。景色清新明丽,感情就会轻松愉悦;景色荒凉衰败,感情就会凄然颓伤。但似乎也有特殊情况,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排列出很多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都能寄托“断肠人”漂泊异乡的痛苦,唯有“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整首曲子的格调好似不太协调,令人费解。

一般来讲,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是正衬关系即以乐景写乐情,哀景衬哀情。但要注意有时所写景物,是从对立面的角度来反衬诗人心理的,即利用良辰美景来反衬忧思愁苦的心情。以乐景写哀情,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例如,黄庭坚在《清明》(2011年高考江西卷)一诗中开篇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从下面注释可以看到,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因此诗人心情一定很不好。又从首联的后一句中的“自生愁”也可以得到印证。但第一句却写“佳节清明桃李笑”,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清明佳节,春光明媚,桃李争艳,我在荒芜的田垅却自生一种哀愁。

至此,可以说“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天净沙·秋思》的作用也不难理解。“小桥流水”固然是一番温馨的景象,“我”多么渴望它即刻就属于“我”。但那毕竟是“人家”,“我”远在天涯漂泊,乡关何处?

有时候,诗中描写动静结合,别有情趣。如江湜的《山寺夜起》(2013年高考山东卷)“烟色如白云,流来野寺前”,“如白云”是对烟的静态描写,写出了烟像云一样的烟色,而“流来”描写了烟的动态。此处动静结合,突出山寺美丽的夜景,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乐景写哀情和动静结合都属于反衬手法。理解了融情于景,还要看到乐景与哀情的关系,不能硬把两种感情色彩不同的意象概括在一起,揣摩不出作者的真正意图;还要看到动静变化,体会写景之妙。

五、固定意象涵义的方法不可取

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坚贞”的代名词,“蝉”是“清高孤傲”“珍惜时光”等语义的同义语。因此就有人主张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去把握,好像对待数学公式一样,在阅读诗词的时候,只要把这些“成见”代入进去,就可以理解作品了。殊不知,只有在整体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才能看到诗中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果固定了意象的涵义,并依靠只爪片鳞的意象去反推诗人感情,往往越想越乱。

大多数学生都是小学时候就接触到了李白的《静夜思》,里面有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们被告知“月亮”在古诗中常常代表着思乡之意。在后来阅读古诗的过程中也偶尔遇到这种情况,于是这种理解就根深蒂固,不再改变。

“月亮”大概是古诗当中最受诗人青睐的意象,它当然也就被赋予千变万化的感情。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一》中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明月成为了诗人的朋友,李白邀请明月喝酒,可以让人看到他洒脱不羁的个性。但是自己、影子、明月三“人”一起喝酒,实际上还只是一个人在喝酒,邀请明月更让人看出李白的孤独寂寞,此处并无思乡之意。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也写到了明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的“明月”透过松林,照在流动的溪水之上,让人看到一阵空山新雨之后那种澄清透明的意境,诗人的目的是要表现自己“山居”的悠然闲适之情,也无思乡之意。

而张孝祥在《水调歌头·金山观月》中写道:“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词中所描写的月亮如玉镜般透亮,如白银般明亮,如冰雪般洁净。这里用万里皓月营造了一个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也借此映衬自己高洁的追求和旷达的胸襟。

所以,理解一首诗歌,应该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从诗歌的标题、诗句和注释中的背景介绍,去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然后通过分析该诗中意象的情感色彩来强化这种认识,切不可用固定的意象涵义去死搬硬套。

责任编辑 彭 琳

猜你喜欢

感情意境意象
抚远意象等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