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
2016-05-30关舒平
关舒平
摘 要:生物教师对一节课进行的设计要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要倡导探索性学习,要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让学生想学、乐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初中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渗透的过程,通过一些具体知识的讲解和探索,靠学生内化生成他们理性的思维习惯、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如果想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这些生物科学素养在学生现在和今后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生物学课堂的教学绝不可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地选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素材来作为学生探索和研究的对象,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去了解、去探索。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彩,内容繁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恰当地选取现实生活的生物学素材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服务呢?笔者简要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记录,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了解本地的乡土人情、气候特点、主要产业、主要物产,注意观察生活,从生物学角度审视周围的主要植物、动物和生物学现象,这些也是学生要面对的现实世界,他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不知其本质,教师则可以用生物学专业知识去解读它们。这是一个长期的素材积累过程,只有在平常多积累形成自己的教学素材库,在相关知识出现的时候才有选择教学素材的空间,没有自己积累形成的教学素材库作为支撑,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只是空谈。
例如,我在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时,就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校园植物资源,将课堂搬到了操场上,用活生生的植物作为教学素材,学生通过现实情景中的观察、比较,很容易就记住了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感受到了校园在这些植物的装扮下的美丽,由此加强了他们保护植物、维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当然,这样的校园开放课能上成功的关键在于我对校园中的植物情况掌握得很清楚,因此才能运用自如,有问有答。
二、课堂上导入新课的素材尽可能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越来越重视一节新课的导入部分,都试图通过它们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多年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那些选自于学生真实生活的素材,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更积极,因为这些事物跟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他们更熟悉,他们也更关心这些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对于探究的对象如果能找到实物就绝不用多媒体手段代替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亲眼所见等于识记百遍”,可见亲身经历所获得的体验更容易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师在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动态,在关键点予以点拨和引导,形成流畅的课堂节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通过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问题的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少设计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更愿意思考并回答那些需要用一小段话来解释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又跟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就更想去弄个清楚。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老师的要有等待花开的耐心。
五、根据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活化处理,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这节课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所给的实例,而是抓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重新选取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来组织教学,课堂上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一堂课下来,我几乎没有讲多少,学生已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现实的生活情景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思考,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就在身边,从点滴处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像案例中的教师那样,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糅进每一节课中,它是一个由量的积累然后达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关文信,王立彬,范青岩.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汪忠.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