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
2016-05-30杨大志
杨大志
数学教学情景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为更好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求知公式时,可以为学生讲述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在上小学时,一次数学老师让同学们来计算这样一道数学题1+2+3+4+…+100=?当其他同学还在苦苦计算时,小高斯就已经得出了答案,那么,他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有没有简便算法呢?”这样将问题寓于趣味故事中,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更能引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因此,数学的教学也不能离开生活的实验,只有最大限度地让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让学生从数学联想到生活,从生活联系到数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情境设置的教学就是基于数学的生活本源来开展的。
比如从中学电视台“幸运52”有奖竞猜活动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竞猜价格游戏:老师给一个价格范围,比如说[0,1000](单位:元),然后老师要有一个价格写在纸上,但不能给学生看,比如说688元,让学生来竞猜你纸上的价格.老师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报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同学们对这种也会有较大兴趣.一般学生都不会老老实实从1,2,3,……这样竞猜,而是先猜500,如果高了那么价格应该在[0,500],低了,那么应该在[500,1000]之间,老师告诉学生低了,那么学生会猜750,这样一直下去把价格所在的范围缩小,直到猜到这个价格。那么这种思想可以与数学中的二分法求近似解思想方法进行类比.同学们会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只要抓住思想的实质,二分法并不难。
三、引发“认知冲突”,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其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把“认知冲突”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运用大脑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概括能力,才能快速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
例如,在学生学习函数的奇偶性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y=f(x)是奇函数,那么会有f(-x)=-f(x),也就是说,f(x)=-f(-x),如果将y=f(x)换成y=f(a+x),会有什么其他的结论吗?”部分学生会认为f(a+x)=-f(a-x),还有的学生会认为f(a+x)=-f(-a-x),那么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函数的定义得出正确的答案。已知y=f(a+x)是奇函数,那么它肯定关于原点对称,假设p点在这条曲线上,且与p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q也会在曲线上,因此,得到f(a+x)=-(a-x)。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四、通过操作性活动,营造实验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来营造实验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使问题变得更加形象具体。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数学模型,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讲授,而是要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动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如在学习椭圆时,让学生事先准备两个钉子、三条绳子,将钉子固定后,使其绳子的长度分别小于、大于、等于钉子间的固定距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动态演示。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发现绳子长度大于固定距离所形成的轨迹是椭圆,从而对椭圆的定义有更深的认知,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便可以顺利地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样的求知过程并不是教师的强行外加、机械记忆,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实践证明,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就要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探求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