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问题创设的几点见解

2016-05-30谢小通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见解课改创设

谢小通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问题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的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情境问题的创设要有“效”和“度”,不能随意,更不能低效;情境问题创设要具有真实性、活动性、时效性、能够让学生接受、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得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情境问题创设的价值——求真求实。

【关键词】数学;课改;情境问题;创设;见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问题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而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问题,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并且数学情境问题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问题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问题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问题创设应具有真实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这个真实的土壤,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一定要遵循情境问题的真实性,即情境问题与现实生活相一致,不能凭空想象,建空中楼阁,已不能想当然而天马行空,杜撰编造。像“爸爸和你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岁?”这样只有形式而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问题没有多大意义。创设情境问题的真实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之中,欺骗学生的情境问题最好少提,如果要提,一定事先说明。如果一定要创设,最好不要把本班学生当作创设的对象,下例就是一很好的反例。

课例1《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问题: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兰州参加知识竞赛2天。由于时间仓促,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住宿呢?出示习题:我们班共23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参加大赛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二、情境问题创设应具有活动性

所谓的活动性,就是指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一定要引领学生通过口、眼、手、心、脑全方位的协调运动,通过学生感官的积极参与,最终解决问题,达到锻炼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但是,伴随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在我们的课堂中,数学情境问题创设成了多媒体的“专利”,整整一节课,一张又一张的课件看得学生眼花缭乱,疲劳不堪,教师似乎除了利用多媒体,无心也无力创设其它途径的情境问题,对课件的依赖已经大大束缚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种只有感官没有参与的教学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反感。

课例2《圆的周长》: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情境问题创设要有时效性

课例3《7的乘法口诀》: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

四、情境问题创设要有“跳起来够得着”的高度

篮球架的高度一直被大众所推崇,只要“跳一跳”就够得着,只有“跳一跳”才够得着。这一哲理也适用于我们数学的情境问题创设,数学情景问题的创设就应该是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问题的简单而丧失挑战的兴趣,又不会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过难而望而生畏,失去信心。但在我们的情境问题创设中,随意创设问题和任意拔高难度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种种情况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问题”,或者,“创设情境问题”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猜你喜欢

见解课改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电业局人力资源规划之我见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