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课堂模式下学生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2016-05-30王禄华
王禄华
[摘 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改革,旨在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学习。学生的导学案便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并且是支持这种模式最好的工具。简单阐述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基本要素、编制流程和使用。
[关键词]自主合作 导学案 原则 要素 编制流程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95
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特为学生设计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称为导学案,使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线路图”。导学案是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自主合作课堂转变的保障。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把学校的集体备课工作落到了实处,使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导学案”,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重视每个人的个性。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编写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这个与教案是不相同的。
2.问题性原则。导学案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特别对于理科的学习,先有问题,再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因此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与提升能力。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指向性更强,让学生清楚,要学习什么,要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
3.梯度性原则。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由浅入深,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同时,问题的设置应当考虑到认知规律,注重用已知的知识方法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能力。
4.时间性原则。一般来说,以一个标准课时作为一篇导学案的学习时间,能让每一节课的结构完整。如果所说知识点较难处理,也可将一个标准课时的内容分解。
5.探究性原则。因为是以自主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因此,导学案的编写中一定要体现出可探究的内容,向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提供平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案的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在教案中,我们常把要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称为教学目标,而在导学案中,因为使用的主体变化了,所以改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数量需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一般1~3个,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简洁易懂,可操作,能达成,可检测,切忌制定那些大而空的不易检测的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一般可设置“知识链接”“预计导学”“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等部分。学习内容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到目标的关键, 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该部分的内容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对学群学、展示点评的过程中使知识得到内化。
学习内容部分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那么应当怎样设计问题呢?笔者的经验:问题不宜太多,太碎;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问题设置应层层递进,梯度适中;问题或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3.达标检测。每节课最好设置有一定的题目,以检测学生的学情。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题量要适中,以3~5分钟的题量为宜;②紧扣学习目标,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③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建议设置选做题部分,以促进优生成长。
四、导学案的编制流程与使用
根据我校的情况,先由一人主备编制,拿出初稿,交由学科备课组进行集体讨论,并完善修订。教师再根据本班学情制定好学习流程,设定初步的展示交流点,为学生上课做好准备。授课完毕后,及时记录导学案编写与使用反馈的信息,然后进行第三次导学案修订完善,存档下期使用。
针对学生情况,导学案可以课前发放,布置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预习导学”部分。要求学生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做好标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交流,重点在解题方法、思路的交流。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到组内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课末的达标检测要规定完成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检测完毕后,教师要注重反馈矫正。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好导学案,使其作为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或学校常规检查的必需材料,同时,也作为学生复习时的重要资料。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