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

2016-05-30梁娟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全球化

梁娟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充分认识全球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给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影响;在充分认识全球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传播方式、青少年等方面进行建设。加强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全球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

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国的交流加深。各种信息的交汇,各种新型意识形态的发展,迷惑了人民的视野和思想,本土思想在渐渐地磨灭。各种意识形态与本土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如何在充分认识全球化的形势下,建设意识形态?如何保障意识形态的安全?都是我们亟待我们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全球化与意识形态

全球化就是指打破各地区之间的封锁,建立一种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的方式,同时建立全方位联系形成全球性的活动过程。全球化最先从经济领域进行联系,十四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之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各方面交流加深,人们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世界也逐步变成一个世界村,这个世界村的核心力量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全球化的本质即全球化意识形态

全球化最先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因此全球化一定会为资本主义服务。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其操作方式是自由贸易,需求贸易的自由化,这种贸易自由化无国界。这种贸易方式是由西方资本主义提出来,要求所有的国家都遵守。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的另一个对应概念就是“自由贸易”,正如自由贸易一样,全球化也是意识形态。全球化意识形态就是运用全球化一种模式,通过其经济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输出,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输出其意识形态,并使他国人民接受这种意识形态,最终建立全球化的西方意识形态。这恰如俄罗斯作家亚·季诺维也夫所言,“全球化一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争夺对整个人类统治权的战争制造的意识形态的伪装。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来实行‘文化殖民策略,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以至对其内政外交进行干涉,削弱其民族意志,乃至摧毁其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用全球主宰者所希望的那种精神愚弄人类,即实现意识形态全球化,是这场战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新型意识形态的崛起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人们之间的联系虽然整体在加强,但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细致和单一。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各种意识形态。他不关注整个社会也不以意识形态的对立目的。而是深刻的阐释每个方面的利益和需求。比如,消费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科学主义等。他们从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出发,而这些意识形态也有他存在的沃土,在这一块沃土上生根发芽,而不是要作為主流意识形态,去占领整个社会。正如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它随着科学的广泛应用深入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因而以更加强大的力量支配着个人及社会。他指出:“把思想意识吸收到现实之中,并不表明‘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在特定意义上,发达的工业文化较之前身是更为意识形态性的,因为今天的意识形态就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马尔库塞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的产生,不可否认,今天很多新型意识形态确实实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和科技的影响之下产生。全球化为这些新型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全球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全球化尽管本质是西方意识形态,是一种同化的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冲击。但是它其中宣扬的一些理念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积极吸收符合我国利益的价值观念,使我国意识形态更加完善,与时俱进。

1.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挑战

在文化传播、经济交流、政治对话中,各种各样的观念、态度和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中,各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横流,利用网络技术对中国人民进行着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力的削弱。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无论是生产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还是贸易的全球化,都需要一个载体才能实现,你就是跨国公司。有了跨国公司这个载体,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意识形态就有保障和掩盖工具。首先,各种各样的快餐文化席卷中国大地,遍地的肯德基、麦当劳等,这些地方看似是一个用餐的地方,而且也确实解决了上班族的饮食问题。但同时其中宣扬的快餐文化,打击了中国固有的饮食文化。很多民众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太繁琐,没有快餐文化来的经济实用,造成了中国人民越来越离不来这种快餐文化。中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中,快餐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好处,同时带来最多的弊。人民在这种无形的快餐文化的传博中,接受并抛弃中国原有的饮食文化,到达了西化。而这种文化也在吞噬着青少年的价值观,青少年越来越喜欢快餐,被他独特的口味所吸引,而且还离不来,使他们从小就接受这种文化,青少年的西化在我国很严重。其次,美国利用文化产品输出,不仅占据中国的文化市场,也通过这种无形的手段,进行价值宣传。美国在中国不仅占据电影市场,同时占据网络媒介。美国电影在中国大卖特卖,每一部电影都宣传着美国或民主或自由等等价值观,同时利用他酷炫的特技,吸引着大批中国青年。中国民众普遍认为中国的电影是低俗的,而美剧是大片。这看电影中不知不觉的接受着美国所宣传的价值观,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这些价值观越来越突显。最后,美国消费产品的输出,改变了中国民众的消费观。中国民众认为消费国外商品是有面子的、有档次,而国内产品是低档次、不入流的。苹果手机在中国的畅销,引起了苹果热。在年轻人一代的眼里消费苹果产品是有面子的,甚至有人为了苹果手机而去卖肾;在中学校园里学生追求的是苹果产品,衣服必须是国际大牌,而不是追求知识的习得。消费产品所宣传的消费观,深深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消费观,不再是过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而是“我消费,故我在”的消费观。导致价值的扭曲。

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运用全球化的手段,占据文化市场和网络媒介,用这些无形的手段宣传他的文化和价值观。而国人却不知,正在一步一步接受这些价值观。这为当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和安全提出了思考。

2.全球化形势下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积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各国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更快捷、更有效。同时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执政党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基础上,对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审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修改。比如,“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福利社会制度”和“网络问政于民”的建立与完善等等。这些建设方针无不体现了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的成功之处。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建设的各方面成就,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党从十六大以来就特别注重意识形态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主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三、全球化时代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面对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就变得刻不容缓。在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中国情的情况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不忘初衷,加强意识形态的实用性。

加强经济建设,为意识形态提供坚实的后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社会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加强经济建设,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中国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建设方针,很好的建设经济,提高创新产业、高科技、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改变当前的产业格局,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缩小第一产业的比重,走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提高中国的“硬实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之下,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进行其他的扩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同时西方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并不于中国意识形态是对立的关系,只是立场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而已,可以相互借鉴。邓小平提出过“三个有利于”思想,说过“不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可以吸收西方意识形态中有利于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因素。同时开通网络渠道,公民可以发出各自的声音,当权者也能听到这些声音,吸纳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思想。允許各种的声音发出,正确的加以利用,错误的加以引导。将各种有力的思想纳入到意识形态中,同时允许各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扩大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同时加以引导使这写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和存在,提高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也体现了社会各个社会阶层的意愿。最终各种社会意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走向趋同。

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化产品是宣扬意识形态有力的工具,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习近平主席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针,提升国家“软实力”。在文化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文化出口的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局限在传统文化上面,如戏剧、武术、“四大发明”和孔子学院,带有中国原创精神和流行文化的产品很少。国家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中国产品“走出去”。特别是,介绍当代中国思想家的思想著作、中国社会现状、中国流行文化等方面也给与大力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去,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减少对中国的偏见,消除对中国的误解。

将新型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相结合,巩固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全面覆盖,消息和时事传播的迅速。当前中国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做得不好。必须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特别是中国的主流媒体开设网络媒体这一板块,打造主流网络媒体。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的时候,要做到“快、准、狠”。重大事件发生时要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发表意见,主流媒体代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和声音,是公众安定剂,也引导舆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保持网络信息的透明度,做到群众看得见,了解。传统传播方式也不能忽略,报纸等不能滞后于网络,也要及时发表新闻事件以及看法。在杂志等方面要注意选材的健康,特别是时政杂志,要注意价值观念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

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时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这时候的价值观教育特别重要。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在加强青少年的教育时,教材的内容要符合青少年的话语体系,简单、明了。教师上课时得适应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平时自己也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行为中。在教育载体上要符合社会现实,不能一味的硬灌输,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教育,防止思想传播的枯燥无味。正确引领青少年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和辨别,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树立“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球化视野下,利用各方面有力的因素进行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可以提高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去粗取精,加强中国意识形态的整合性和包容性。巩固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全面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伯项,贾凌昌.《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3期.

[2]马尔库塞著,刘继翻.《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3]孟庆顺等著.《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人民出版社2010版.

[4]陈海燕等著.《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东出版社2004版.

[5]敖带芽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人民出版社2011版.

1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文化的大众媒介化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10231018).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