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渗透探析
2016-05-30杨洋
杨洋
摘 要:体育课程是高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教学理念成为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之关键。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课程改革进程中,高中体育教学策略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体育;素质教育;以生为本
素质教育是根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使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的有用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就担负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本文围绕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展开探讨。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陈旧观念,把学生当成“主体”,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可塑性,精心设计每一个构思和步骤,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风,很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作为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和学生的体质负起责任,教师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都会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有利于其个性品质的形成,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收体育教学之效。
二、充分实施个性化教育
素质教育同个性化教育是同根共源的,素质教育也是合理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特长,挖掘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基础。针对高中生的体育教学,应当包括体育课堂与体育课外两个环节。体育课外活动所强调的已经不再是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而是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目标计划,进行对应的体育项目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要给予必要的辅导、示范、总结。课外体育活动在组织要求上应当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并根据学校条件,适时打破固有的班级分组标准,实施开放式分组方法,让同年级学生自愿加入各个体育活动项目中。每个体育活动项目由在这方面能力突出且组织水平优异的学生负责,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自己的机会。还可以邀请有体育方面特长的文化教师担任辅导员工作,帮助高中生解决体育活动困难。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水平很有必要,学生通过个性化素质的发挥,可以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与体育态度,获得满足感,促进个人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丰富旧有的教学模式
原来的体育教学受到传统教育思路影响很深,尤其是高中时期,很多学校过于注重考试成绩,体育教学基本处于从属或者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体育教学的模式设计一般都非常单一且重复,难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传统与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顺应学生发展,所以对于体育教师,更要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标准,形成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理念,并据此设置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并逐步达成终身体育的远景目标。比如,可以把体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形成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将体育价值、体育魅力同体育期待结合到一起。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田径中的短跑教学与球类教学中的传球相互结合,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在羽毛球、乒乓球或者网球等课程中,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都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别练习,并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增加授课的深度与广度,在开展武术、游泳、健美操等教学内容时,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四、提升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更强的政治理论基础与崇高的职业道德标准。应当全面理解并把握当代教育理论,并用此教育理论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总体提升。另外,作为体育教师,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具备合格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从理论研究到综合实践整体把握体育教学所涉及的各类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要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尽量把握住所有最前沿的体育教学基础理论。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以提升高中生的素质能力为要务,使学生的心理都能够得到良性健康发展。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始终把学生而非自己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学习体育知识。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健康的体格,对他们性格和意志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不断改革体育教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同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实际相结合。只要体育教师锐意改革、勇于探索,体育教学的春天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参考文献:
郭小辉.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25-12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