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化石燃料 環境問責力度加大
2016-05-30
《巴黎協定》的最終順利達成,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共識和關鍵的一步,將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還將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起到深遠的影響。同時也使人們看見了全球轉向可再生能源的曙光,並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化石燃料的時代即將結束」。
儘管面臨經濟下行,但近期環境保護還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雖然短期會因淘汰落後及過剩產能,影響GDP增長,但中長期對傳統產業升級及新興經濟轉型,對新經濟增長的動力促進,將有很大助益。巴黎氣候峰會有200個國家參與討論,聚焦在2020年以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自主貢獻目標;這是繼《哥本哈根會議》訂定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承諾達成節能減排目標後,再度達成的共識。在不久前達成的《巴黎協定》中,各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030年目標,都提出了自主貢獻目標的承諾,中、美、歐盟、印度等國總和占全球過半碳排放國家,也都提出了減排承諾。
《巴黎協定》促全球可持續發展
除了戰爭議題,當今應該還沒有一個比應對氣候變化,更為關係到人類的生存;這也讓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全部坐在一起談論未來發展目標,為的是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身處地球村的人們,都無法置之度外,把環保不當一回事。古云:「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卻在過去舉辦的氣候峰會的爭論中,昭然若現。
但此次的巴黎氣候峰會,儘管仍然存在分歧,但與過去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為了承諾減排目標與經濟發展,為了能更多拿到補助支持的資金而爭論不休。在各國按其發展情況提出自主貢獻目標之後,《巴黎協定》最終順利達成。這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共識和關鍵的一步,將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還將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起到深遠的影響。
自願減排 難能可貴
此次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巴黎協定》,中美提前提出自主減排貢獻目標,起到了推動與示範作用。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就達成了承諾減排目標——中國提出了2020年的減排目標,而美、日卻中途退出,留下那次氣候峰會的缺憾,但中國仍持續為2020年的目標達成而努力。進入第二期承諾期,也即2013年以後,中國的節能減排,更從被動角色,轉變成主動角色,陸續啟動五市兩省的碳交易試點,實施新環保法,推動綠色建築新規。
在2014年的APEC峰會上,中國與美國一起提出了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的自主貢獻目標;2015年9月中美氣候峰會更確立了這一目標,這對《巴黎協定》的順利達成共識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中國對2030年碳排放強度由2020年比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期)減排40%~45%,進一步提升至減排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比重,從15%提高至20%。森林積蓄量從13億立方米提高45億立方米。作為經濟仍持續發展的國家,中國這種自願減排的行動,實為難能可貴。
全球升溫目標由2℃推至1.5℃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將全球升溫目標控制在2℃以內,帕勞等小島國因為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危及其生存環境,而在會場外示威遊行,引與全球各國的關注。而台灣拍攝正負2℃的氣候紀錄片,更引起了全球的震撼。氣溫升高使得南極阿德雷企鵝、北極熊,已無容身之地,他們將成為地球上第一批「氣候」難民。環境生態改變已成為各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無論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甚至未開發國家都不能忽視。
而《巴黎協定》將對全球升溫目標進一步推進至1.5℃,這是近6年來的新突破,更彰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更達成每5年一次行動審查的共識。第一次將在2023年實施;減緩市場機制為「自願性」,國際通過項目減排的市場機制得以保留,各參與國之間自願合作,同時也支持非市場機制。
勇於擔負起氣候問責
在巴黎氣候峰會召開期間,北京霧霾嚴重超標,形成強烈對比;面臨氣候變化的挑戰,人們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化,環保部甚至找上了德州市的領導約談,史無前例地當著全國人民進行氣候問責。而各地在勇於承擔起問責的同時,更要積極面對與改善環境;而在巴黎的氣候談判代表,更是要面對國際的質疑與挑戰。
中國選擇積極面對與推動《巴黎協定》,而《巴黎協定》29條內容,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議、透明度、全球盤點等,中國氣候談判代表解振華指出,《巴黎協定》傳遞出「全球將實現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的積極信號」。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與能源項目負責人薩曼莎·史密斯評價《巴黎協定》,使人們看見了全球轉向可再生能源的曙光,也傳達了一個信息:「化石燃料的時代即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