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服務 資訊化 怎樣提升製造業淨利率
2016-05-30
以往,中國製造企業只是向消費者出售單一產品,現在卻將資訊化「嵌入」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當中,成為綜合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這種「產品+服務」的模式,創造了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利潤。
以往,中國製造企業只是向消費者出售單一產品,現在卻將資訊化「嵌入」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當中,成為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通過這一「產品+服務」的模式,創造出了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利潤。
當普通人對於「資訊化」這一專業術語尚顯陌生之時,一些先知先覺的中國製造企業已經在品嘗「資訊化」帶來的甜頭。
近日德勤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聯合發佈了「工業4.0報告」。該報告指出,不同的中國製造業企業資訊化發展水準處於不同階段。
德勤中國戰略與運營合夥人張天兵表示,那些在資訊技術運用能力和企業管理執行能力上都領先的中國製造企業,其淨利率高於行業平均水準12%。「但仍有一些中小企業『後知後覺』,僅僅在勞動力成本壓縮上做文章,在資訊化面前持保守態度,未來將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資訊化程度仍低
德勤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聯合針對中國逾200家不同規模與行業的製造業企業開展調研,共收到
133份有效問卷。46%的受訪企業承認,資訊化僅達到單項業務覆蓋,而6%的受訪企業尚未開展資訊化發展。
受訪企業認為,資訊化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生產流程中全面使用軟體。同時,企業資訊系統及基礎設施也成為制約因素、數據的系統採集及分析較難進行,其他依次是企業戰略及執行力、創新與管控的平衡、公司文化。
張天兵表示,他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國製造企業在資訊化過程中,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生產經驗和軟體進行深度結合,所以時常會遭遇水土不服的情況。另外,中國不少製造企業資訊系統及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很難對採購、生產、行銷等整個產業鏈進行完整的數據採集,而這恰恰是數據分析的根基。
造成上述情況發生的一個重要「罪魁禍首」是,中國製造業企業在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享以及利用消費者、庫存、生產、運輸和其他資訊時,卻遭遇著產業鏈智能化水準不協調的挑戰。
「中國製造業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包括工業數據以及工控系統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缺少統一的資訊技術實施標準。」德勤在報告中指出。
為此,大陸工信部正在著手優化管理體系,促進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並完善實施和評估標準。
深度挖掘客戶需求
在「工業4.0報告」發佈會上,媒體記者聚焦的問題始終圍繞著資訊化對於中國製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製造企業的意義和作用。
張天兵舉例說,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預計2015年將達到431億元人民幣,吸引很多企業巨頭涉足。有些中小企業「另闢蹊徑」,通過資訊化精凖挖掘客戶需求,進行「模組化」創新,按需設計、個性生產,開創了小批量、多批次的生產模式,從而很好地與大企業共生共存。
報告顯示,在資訊技術運用能力和企業管理執行能力上都領先的企業,收入創造效率即收入增長率和淨利率分別高於行業平均46%和12%。
張天兵也坦言,中國製造企業正在擺脫單純依靠產品銷售為主的束縛,開始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但服務仍以基於產品的延伸服務為主,而基於客戶需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或將優勢服務功能獨立運作的企業卻是少數。「資訊化程度最終要讓服務成為利潤的主要來源,甚至成為獨立業務或企業的核心,製造部門則可能成為成本中心。」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