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巨頭華爾潤倒閉產能過剩行業如何面對寒冬

2016-05-30朱景瑞

台商 2016年1期
关键词:員工情況行業

朱景瑞

案例重現

員工約8000多人,總資產達9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擁有20條浮法生產線的大陸大型浮法玻璃企業——華爾潤玻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爾潤)2015年10月20日宣佈停產清算,成為大陸玻璃行業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2015年10月20日,江蘇華爾潤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爾潤)停產清算、解雇全部員工的消息瞬間打破了玻璃市場的平靜。這個曾擁有上百億元資產和近萬名員工的大陸玻璃行業的「巨人」竟在一夜之間倒下了,一時間令業界唏噓不已。事實上不僅僅是華爾潤,業內的其他企業日子也不太好過。在行業寒冬下,雖然企業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力求解困,但業內人士卻認為,一些公司必然要面臨洗牌出局,行業調整才剛剛開始。

民營玻璃巨頭倒下

在玻璃行業人士的記憶裏,華爾潤於上世紀80年代初成立,幾乎與沙河玻璃同時起步。作為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華爾潤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裏為發展張家港地方經濟和富裕周邊百姓立下汗馬功勞。由於其主要產能集中在玻璃需求最為多元化、需求體量最大的華東地區,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大陸玻璃市場定價的風向標。

資料顯示,華爾潤現有員工8000多人,總資產達90多億元,擁有20條浮法生產線。第一大股東是香港的一家公司,第二大股東是江蘇華爾潤集團有限公司。在輝煌時期,華爾潤玻璃產銷總量曾連續13年位居大陸同行業之首,2010年平板玻璃生產規模名列全球第五。2013年,華爾潤還曾經與南玻A、福耀玻璃等一起,被中國建築玻璃和工業玻璃協會推薦,入圍大陸重點支持玻璃集團。

日前,張家港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也向媒體證實了華爾潤倒下的消息。該工作人員稱:「它應該是進入了停產清算的階段,這個應該是屬實的。我們不了解詳細情況,但是政府相關部門在做的應該是工人的權益保障這一塊,涉及到解除勞動合同,包括是不是有拖欠工資這種情況。因為它出現經營不善有一段時間了。」

從網上發佈的圖片可以大致梳理出華爾潤的倒下過程。圖片顯示,10月17日華爾潤停產清算涉及處理職工問題的方案發佈,公司與全體職工於2015年11月30日解除勞動合同,停產期間生活費按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80%發放,也就是每月1344元。全體職工領取經濟補償金方面,圖片內容顯示,按照進入公司之日到2015年11月30日計算,工作時間每滿1年發放1個月平均工資,6個月以上不滿1年的,按1年計算,不滿6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

盲目擴張加速死亡

有員工表示,「公司停產前就有些混亂了,經常有些企業來要債,公司突然停產,跟自身管理決策也有很大關係,特別是2008年效益很好的時候,公司開始盲目發展擴張,加速了企業的死亡。」

張家港華爾潤總部的破產傳言自2013年就開始了,而2014年傳言較為盛行。在這之後,華爾潤張家港總部進行了股權轉讓交易,將其對華爾潤張家港公司的股權轉讓給第三方,此行為還引起了股東糾紛官司。而新股東的引入顯然未能使得這個玻璃巨頭靈活轉身。

華爾潤官網披露的「十二五規劃(2011~2015)」顯示,「擴張」是華爾潤的主基調。規劃指出,要在巨野、遷安、張家港新建及改造15條優質平板玻璃生產線,增強環渤海地區(山東基地)、長三角(張家港)、珠三角(江門基地)優質浮法原片供應能力;此外,還要在平板玻璃生產能力佈局較薄弱的西南地區完成戰略佈點,擴張範圍輻射華東、華南、華北和西南等地區。

事實上,2014年以來,隨著房地產經濟杠杆作用的下降,上游玻璃行業直接受到巨大影響。而2010~2013年價格的良好走勢又使得多廠家迅速擴張。在2013年之後,需求萎縮,玻璃價格俯衝下跌,跌幅達到30%。市場弱勢之下,玻璃廠家的盲目擴張將行業帶入了惡性循環之中。需求下降,產能擴張,激烈的競爭,加上「十三五」嚴控環保,導致企業生產線升級增加成本,使得本就處在虧損線上的玻璃企業雪上加霜。華爾潤定位為房地產中的中低端產品,品牌附加值低,最終吞食了盲目擴張的惡果。加之華爾潤又是老牌企業,員工較多,不光有市場和環保因素,企業破產可能也存在經營和管理不善的問題。

「在市場環境變差之後,巨大的公司規模、龐大的員工數量、旗下眾多的子公司在這時候成為了華爾潤改善經營、產業升級背負不起的包袱。」業內分析師表示,「市場規律不可逃避,不斷增加的產能和持續下滑的房地產市場,玻璃企業境遇隨之逆轉,像華爾潤這樣大肆擴張的企業將直接面對利潤收縮的現實。」

去產能成當前途徑

近兩年來,大宗商品進入漫漫寒冬,主要原因就是普遍的產能過剩,特別是大宗工業品產能過剩問題更為突出。但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4萬億」帶來的供應增加和「經濟換擋」帶來的需求增速下降共同促成了今天的過剩局面。

業內人士表示,要想解決當前的問題,還是需要從供需兩個角度來考慮。在「新常態」背景下,經濟增速未來將持續處在中高速,大陸大宗商品需求高峰已經過去,因此指望需求大幅增加來消化當前的過剩產能幾乎不可能。同時,政府推出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等轉移過剩產能的戰略規劃,短期很難帶來實質作用。所以,要真正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還是需要從供應減少、也就是淘汰產能的角度入手。如何淘汰?從目前的情況看,主要還是通過市場的方法並輔以環保等行政措施。

但是,大陸各行業的去產能進程還需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特別是國企與民企情況並不相同。相關人士表示,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一些地方的大型國有企業一旦停產,將涉及就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大型國有企業即使利潤很差,一般也不會輕易停產。民營企業則要靈活得多,如果利潤不好,實在撐不住,只能選擇停產甚至破產。2015年以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特別是在民營企業比較多的行業。

專家指出,要結束大宗商品的漫漫寒冬,目前的途徑就是去產能,實際也已經在進行,但不同行業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民企集中的行業去產能要比國企其中的行業更加順暢,所以走出下跌陰霾的時間也會更早一些。

猜你喜欢

員工情況行業
最新出版行业标准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数据
本周创出今年以来新高的股票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员工吃草,狼性何来?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家庭全能“员工”
行业绘本
疯狂编辑部之拼音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