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响生命之歌

2016-05-30周青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唱响王羲之

周青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游赏嬉戏、流觞饮酒、感兴赋诗,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而写的序言。

此文的解读与教学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如果从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的玄理入手,讲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风,只恐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只讲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又唯恐肤浅。而我认为,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不管老师讲多讲少、讲深讲浅,都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开启智慧,从知识层面和思想认识两方面给人以启迪,使人既获取知识,又提高认识。

本课教学我采用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可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所以,学习《兰亭集序》采用“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句意,三读读懂感情,四读读出心得。

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乐、痛、悲。接着以这三个词语为纲,揣摩文句,理解内容,体味情感。乐——作者因何而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贤才之聚。“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这是一乐,山水之美。“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又是一乐,饮酒之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还是一乐,赋诗之雅。诗是情感的产物,乘兴而作,《兰亭诗集》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通过这样的分析、品味、鉴赏,让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文本,学生自然明白了作者的快乐——贤士之聚、山水之美、饮酒之趣、赋诗之雅。这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啊!

接着让学生诵读第二段,思考作者因何而痛。在本段的教学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白句间关系,抓重点词句就尤为重要。如“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虽”字表转折,这个词就表明了前后两句的关系,同时表明作者强调的是转折后面的内容。就好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因为“只是”的转折而突出“近黄昏”,表达了一种悲观的情绪,而不是“虽然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突出“无限好”这一乐观的情绪。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也就明白了王羲之之意不在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而在于“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当人们陶醉于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会快乐自足,忘记一切,而快乐却总是非常短暂,转眼之间,一切都成为陈迹,正如这眼前的盛会,快乐转瞬即逝,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感到惋惜呢?讲到这里,学生也就能够明白,王羲之的“痛”首先是惋惜快乐不长,时间短暂。接着作者写道:“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生命在死亡面前是如此的脆弱与渺小。于是诗人感叹人生之痛,痛死亡必至。由此可见,作者的“痛”不是痛苦,不是痛心,不是悲痛,而是痛惜,痛惜快乐不长,死亡必至。

而第三段的“悲”是在上文“痛”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发感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每次看到古人对生死发出感叹,与自己对人生变化的兴叹生悲完全相同。这对生和死的悲叹,是因为对生的留恋,对死的排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今人,就如同今人看古人。等到现在的一切化为陈迹,后人必将如我现在一样悲叹哀伤。如此无情的变迁,生命的无常,令作者再次发出悲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就应该记下此次宴集的情况,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后人了解我的感触。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这样,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由乐而痛,由痛而悲,由悲又趋于平静,感情波澜起伏,抑扬变化。

四读读出心得。文学是人学,它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追问人生,拷问灵魂,让胸中有一种东西“勃勃欲发”。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发现,发现并追寻崇高、优美、壮烈、无限,让文学的精灵飘忽在人与自然之上。文学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思想、有了情感、有了境界。在鉴赏《兰亭集序》时,引导学生体味了感情,还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作者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这种悲叹是一种悲观情绪吗?由此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适当地点拨:自古以来悲叹人生短暂的大有人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叹,引发的是一统天下的豪情;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無穷”的悲叹却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歌引出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他们虽有悲叹,但却用自己的成就与精神使生命永恒。那么王羲之的悲叹又该怎样理解呢?讲到这里,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王羲之悲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却为我们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等许多文化瑰宝。所以,这种悲叹不是悲观,是王羲之对人生的清醒认识和冷静思考,凝聚了他深沉的人生忧患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抗拒这人生的虚无,求得生命的无限。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也许,在下次讲授此文时还会有新的认识、新的疑问。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无论学习还是讲授此文,极易见仁见智。而我认为,王羲之思考人生,启迪后人,为我们唱响了生命之歌,而我们也应正视自我,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是诚挚的,生命是真实的,用精彩的生命去演绎最丰富的乐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为自己唱响生命之歌!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唱响王羲之
唱响侨务工作“奋进曲”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送字
唱响我们的队歌
唱响长江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