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2016-05-30方娟
方娟
摘 要:高中生物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术类科目,同时它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各种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同时也尝试将新的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高中生物教学方面,提出了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通过具体分析认知同化论和将其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分析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同化论;高中生物教学;作用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专家戴维·保罗奥苏伯尔于1963年提出著名的认知同化论,他认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为了达到有意地学习这个目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将新学的知识建立在已掌握知识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将新获取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将新学习的知识同化,进而获取新知识。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对学习具有主观意向性,对学习内容具有理论逻辑性。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认知同化论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大革命性进步,通过认知同化论,可以让生物教学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知识逻辑性强的特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
一、认知同化思维的重要性
跟随社会发展趋势,市场化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具有专业性的学术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能够顺应时代竞争趋势,采取正确的思维模式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高端多功能性人才,认知同化论是科学论证的教学理论,能够让学生达到21世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合理运用学生生物基础,提高课堂效率
认知同化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已掌握知识的理解基础上的,通过对旧知识的逻辑推理整合,理解和获取新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就很好地应用了这一点,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基本知识框架的构建过程,其框架的基础是已掌握的生物常识,高中生物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清楚了解授课对象已掌握知识的认知程度,即生物基础,尤其是与所要教授的新知识之间有关联的部分的认知程度,并以此为重要参考因素,合理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双子叶植物时,先讲述苹果树、杨树、洋槐、棉花、向日葵、叶子的特点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发现其中共性,再讲述“新知识”单子叶植物,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获取新知识。
2.恰当地选取教学例子,增强学生兴趣
奥苏伯尔提出认知同化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学生有意愿去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已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归纳总结,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具有主动性就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保持新鲜感和兴趣,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学生通过自己逻辑推理获取的结果,对学生保持对新知识的新鲜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则是通过选取恰当的例子,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逻辑性链接,让学生有主动意愿去学习。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当对课堂所要教授内容具有全局观,能系统看待所教授内容,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和生活较接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层次地教授内容,通过合理选取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渐进学习。如,在呼吸作用教学中,因为细胞是微观层面的,比较抽象,学生对这种模型没有概念,如直接灌输新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教师可以讲述工厂流水车间的工作方式,再加之动画播放,那么学生通过对例子的了解,再去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就比较简单,这个过程中,既可以避免学生因为知识枯燥而丧失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3.构建良好的学习认知结构,提升学习质量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良好的学习质量建立在合理的学习认知结构基础上,生物学科是一个知识繁杂的科目,内容琐碎繁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科目时,自身能很好地梳理,具有清晰的框架。在课堂教学时,通过自身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将课堂教学内容纵向分述,运用学科本身之间联系的知识网络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构建认知结构的能力,并最终建立良好的学习认知结构。如,分析遗传信息时,应将核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等知识连接起来,形成知识框架。高中生物教学就是要将学生构建的各个知识网络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入新的知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协助学生思维发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认知同化论中的教育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设计知识结构,充分运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运用多样化的方法保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生物的意愿,最大化发挥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