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浅析
2016-05-30杨雪峰
杨雪峰
摘 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项重大举措,综合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文献,简要介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及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详细阐述我国退耕还林生效效益评价工作的各项检测指标以及生态效益的计算方法,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以供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既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我国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洪涝、干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99年,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1]。
1 退耕还林相关定义
退耕还林是指在坚持生态优先,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的前提下将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土地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建设与保护并重地进行综合治理[2]。
2 生態效益评价工作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准确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状况变化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全面地评价工程建设成效,增强监测评估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应用性,为指导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高效推进提供依据,推进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等。
3 生态效益评价工作各项监测指标
3.1 大气降水
降雨采用日记式自记雨量计或CR2型数字雨量计测定,降雨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历时等由自记记录仪查算,降雨量记录至0.1 mm。降雪时先量测积雪深度,平均雪深不足0.5 cm记“0”,然后取一定体积积雪,融化后量测其容积,再转算为水深(mm)。
3.2 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水面蒸发及辐射
采用小气候自动观测装置或气象站(哨)方法测定。小气候指标测定的标准参照县级气象台(站)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与汇总按气象观测规定进行。
3.3 径流
每次降水的径流量、径流过程、产流时间、峰现时间和径流历时等。沟道径流一般在沟口水文站通过自记水位计观测水位,然后根据量水建筑物的特点,由流量-水位关系换算。坡面径流采用径流场方法结合自记流量计、集水容器观测。
3.4 泥沙
泥沙观测的取样应和径流观测同时进行,以保证能充分反映出径流中携带泥沙的一般情况,常用观测方法有沉淀称质量法和过滤称质量法等。
3.5 土壤风蚀量
称量集沙槽中所集沙量,并将所测数据整理换算成年土壤风蚀量。
3.6 地被物持水量
采用样方调查,取样、浸泡、烘干称质量进行监测。具体方法是:在退耕还林地内选取20 cm×20 cm的调查样方3~5个,首先分别测量枯落物层和活地被物(主要为苔藓和地衣)厚度,再将所有枯落物及活地被物分别收集,用塑料或纱布袋包好,放入烘箱内(50 ℃,6~8 h)烘干后称质量,并分别换算成每公顷林地上枯落物和活地被物质量。然后将称质量后的枯落物和活地被物分别放入水中浸泡24 h后,从水中迅速取出并称质量,经计算即可分别测得枯落物和活地被物的水容量。水容量(%)=(浸泡24 h后的带水枯落物或活地被物-枯落物或活地被物干质量)/(干质量)×100%
3.7 林草生物量
林木生长量采用每木检尺方法测定,据此能得到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乔木林生物量采用树干解析法测定材积后换算,灌、草生物量采用收获称质量法测定。林分郁闭度、林草覆盖率等指标通过标准地调查、样方调查等方法测定。
4 生态效益计算方法
生态效益计算指标拟定为林地土壤贮水量、土壤流失(沙化)减少率、治理(程度)率、林草覆盖率。其计算方法分别为:林地土壤贮水量(t/hm2)=104 m2×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平均厚度(m);土壤流失减少率=[(退耕前流失量-监测年度流失量)/退耕前流失量]×100%,或:土壤流失(沙化)减少率=[(退耕前流失面积或沙化面积-监测年度流失面积或沙化面积)]/退耕前流失面积或沙化面积]×100%。退耕前流失量(面积)是指退耕前3 a内的平均流失量(面积)治理度=已治理面积/需治理面积×100%。林草覆盖率=林草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100%[3]。
5 关于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5.1 评价体系与指标的完善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工作涉及多个学科,监测评估过程极为复杂,是一个长期开展反复总结过程。因此,建立起长期持续的评价与监测机制非常有必要,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要综合考虑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经济水平,民俗民风等的差异,寻找一个适用范围广且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工作的重点;在评估指标上,应全面选取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防护等各类功能性指标。
5.2 监测项目的完善
检测项目应该包括:监测站所在县退耕还林基本情况;监测站所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质、地带性土壤、地带性植被和气候等)、基础设施及观测设备情况;水土流失或风蚀沙化调查情况;林草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调查情况等;只有全面准确的数据,才能做到有效评价退耕还林生态效益。
5.3 评价方法的创新
在主动借鉴国内外生态效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我国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价方法,广泛采用多种定量方法来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对基础数据及评价机理的研究,积极结合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提供新的方法。
6 结语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得人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的生态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开展,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工作将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珠娜,潘磊,余雪标,等.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1):91-96.
[2]钟晓娟,赵岩,孙保平,等.盐池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0(9):34-38.
[3]王晓光,王珠娜,余雪标.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6):52-53.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