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训练法在中职护生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30杨春
杨春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中职护生护理学基础在学校考核和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试中的成绩均不理想,其他课程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通过教学过程观察,教学效果检测与分析,教师与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析和查阅资料,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学生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部分学生自认为已经努力了,却始终无法全面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确保临床工作中理论知识够用,技能操作娴熟,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思考,大胆尝试,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针对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进行教学改革。2010级新生入学时,我系基础护理教研室对护理学基础教学进行第一次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时间方面。第一个阶段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第二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在此次改革之前,本门课程没有第二阶段的教学。2.教学内容方面。第一阶段,完成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第一轮教学;第二阶段,进行本门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强化训练。3.教学要求与形式方面。理论讲授部分,第一阶段,要求内容全面,采用“细讲”形式,跟改革前相似;第二阶段,要求“突出重点难点,紧跟护考和临床”,采用“串讲”形式。技能操作部分,从教学要求上讲,第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各项操作,即知道怎么做,会做,较熟练;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娴熟地独立完成各项操作,且能灵活运用。从教学形式上讲,第一、二阶段教学设计相同,第一环节教师示教;第二环节学生示教;第三环节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第四环节进行考核。第一、二阶段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均为同步进行。不论是第一或是第二阶段的教学,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未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思考,不能灵活运用。通过对本届学生第二轮期末考试成绩与第一轮期末理论成绩、2013年护考成绩同2009级学生护考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成绩均有明显提高,但与我们的理想分数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教研室的教师再次查阅资料,集思广益,探索出“新形式强化训练”法,对护理学基础教学开展了第二次改革。实验对象为我校2012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新形式强化训练”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第二阶段教学。理论教学部分,沿用“突出重点难点,紧跟护考和临床”原则,将课堂教学设计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课前,给出学生自学内容,附上一定数量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2.课堂上,第一个环节,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题目,每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立即作答,再进行一对一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第二个环节,教师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每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立即作答,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并教会学生解题思路。3.课后,要求学生将所有题目复习一遍,小组内抽背。技能操作训练部分,沿用“学生能够娴熟地独立完成各项操作”原则,将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前学生自己回顾操作。课堂上,学生示教,教师点评操作,强调操作原则,示范操作中重要环节。然后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录制视频,完成视频报告,作为考核成绩,同时可留作自己再次学习的资料。
这种强化训练法,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践行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对本届学生第二轮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和护考成绩同2010级学生两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与预期成绩基本一致。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学习体验与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習惯、学习能力等趋于良性发展。
强化训练法在教学运用中显出了绝对的优势。但这种教学法对学生参与度要求高,也可能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做好沟通,逐步让学生接受这种方法,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得学生能够从中获益,并最终认可强化训练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