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眼看世界 文意更新颖

2016-05-30李立军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第一人称一棵树题目

李立军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用自己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在写作中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构思立意。其实,如果变换一下眼光,以我们周围事物的眼光看这个世界,让它们来说话,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会更富新意。

2015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作文题:

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有那么一棵树:或在窗前,给你带来夏的清凉与秋的金黄;或在远方,唤起你的乡愁与梦想;或在名人笔下,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引发你的情思与遐想。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有那么一棵树,呵护你,陪伴你,指引你。或许,你也是一棵树……

请以“有那么一棵树”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应该说,作为一个命题作文,“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是挺有新意的。结合写作提示,我们还是能够正确理解这个题目的含义,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写出符合写作要求的作文来的。那么,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理清题目含义。很显然,正确理解题目中“树”的含义很关键。首先,我们可以把“树”理解为“树”,也就是自然界中植物的一种。就像写作提示里所说的那样,“或在窗前,给你带来夏的清凉与秋的金黄;或在远方,唤起你的乡愁与梦想……”一棵树,你与它之间有故事,或者它寄托了你的某种情感,这些树都能成为写作的对象。其次,我们还可以把题目中的“树”理解为不只是“树”。比如,“背靠大树好乘凉”,树可以是“靠山”的代名词;《白杨礼赞》中,白杨是北方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的象征。树还有其他喻意或象征意义。这样一来,“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可以写自然界的一棵树,也可以写成具有比喻义或象征意义的树。

一袭灰色的工作服,一顶迷彩帽,一双粗糙如树皮的大手,一辆掉了漆的三轮车,构成了一个平凡而朴实的他。

他是一个收垃圾的工人。

小区的人们见到他都会躲得远远的。每天放学,我都能在小区看见他的身影,他骑着那辆垃圾车穿梭在各个垃圾桶之间,夕阳的光晕投在他额前的汗水上,闪耀着自强不息的汗水,令我心生敬意。

当阳光映绿枝叶,那棵树自强不息。

上面文段也是在写一棵树,显然这棵树不是自然界的一棵树,而是一个人,一个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

二、拓宽构思范围。既然“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中的“树”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它的不同含义进行构思作文。可以结合与树有关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那棵树,是我孩童时代亲切的树大叔,我替它构思着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童话情节。可是,有时候,还真的挺厌烦这棵树的存在,每次犯错,父母都会扳下那树上的枝条吓我,偶尔还有幸到树下罚站,说是面树思过。那时,我总会向树控诉我的不甘。那年,我一直认为,不管怎样,我还有那棵树。”这就叙述了有关树的故事。用“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写作,还可以抒发感情,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适于记叙、抒情、议论,可以把它写成常见的各种文体。从表达的主题来看,它也适用于亲情的、成长的、励志的、哲理的等很多话题范围。拓宽构思范围,进行有个性的表达,因为“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为考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三、深挖掘巧立意。一篇记叙文、抒情散文或者是议论文,都不单纯地为叙事而叙事,为抒情而抒情,为议论而议论,它们都要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深入挖掘,巧妙立意,让文章的主题表达更深刻。比如一篇好的记叙文,在叙事的基础上,会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揭示某种生活道理,这样才算是进行了深入挖掘。下面是用“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写作的一篇习作的结尾部分,它就做到了叙述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更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每次迷茫时,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傲立在寒冬的这棵老树……

北风无情,带走心底的纷纷落叶,却带不走我对儿时的追忆,葬不掉我童年时的欢乐。

站在凛冽寒风中,身是冷的,心却是暖的,因为我领悟了那个真谛——即使是在逆境中,没有包裹,没有伪装,也可以活得无所畏惧,活得真实、质朴。

“即使是在逆境中,没有包裹,没有伪装,也可以活得无所畏惧,活得真实、质朴”这就是由那棵树领悟到的生活道理,给了读者很多启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简洁新颖,有很强的开放性,适于运用作文创新技法。结合这个题目的特点,我们下面着重推荐“物眼看世界”这种构思方法,以便让同学们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来。

“物眼看世界”,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新颖的作文构思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某一事物的视角看待世界,让它开口说话,然后构思成文,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用好这种技法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选定能够“看世界”的“物”。既然“物眼看世界”这种技法需要运用拟人的手法,那么,我们周围这些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都能够“看”这个世界了。一篇题为《我眼中的世界》的作文,文中的“我”是局长家门上的猫眼,“我”这只猫眼亲眼看到了行贿人一次次给局长送钱、送物的情景,“我”也终于看到了纪委工作人员上门把局长带走的结局。猫眼本是无生命的事物,但小作者换了一种构思方法,让它见证了局长由贪腐到被捉的过程。这种构思方法不但新颖,也不乏合理性,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主题。就“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来说,我们也可以选定这棵树为“看世界”之“物”,以树的视角看社会人生。下面佳作就写了一棵生长在荒山野岭之上的树,让它“自己”述说了顽强的成长历程。这种构思方法颇具新意。

2.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物眼看世界”这种技法在行文时往往要采用第一人称,这样不但能突出“看世界”的“物”,而且也方便叙述,更有利于直接地抒情议论。下面佳作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不但交代了“我”由一粒被丢弃在荒山野岭上的种子到萌发、艰难成长的经历,更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同时也表达了“我”实现目标的坚强决心。试想,这些如果不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交代,恐怕就会缺乏真情实感了,而且也会拉长文章的篇幅。

3.“物”的寓意要与表现主题相一致。采用“物眼看世界”这种手法,主要目的还是要更加巧妙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所选之“物”往往具有一定的寓意,而这种寓意要符合人之常理。比如,深夜陪伴“我”学习的台灯,如果我们让它来“看世界”,它为“我”的刻苦努力而点赞,这显得理所当然,而把台灯换成一把椅子,表现效果则要打折扣了。我们再分析一下“有那么一棵树”这个题目中的“树”能有哪些寓意呢?树是绿色的,有生命的,它可以意味着青春、活力;树能够为人们遮风挡雨,它是默默的奉献者的象征;在远方的那棵树,它就代表着故乡和亲人……如此种种,我们都可以用“物眼看世界”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再说下面的佳作,文中的这棵树,它不就象征了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一类人吗?文章所表现的主题与树这种事物所具有的寓意是一致的,这就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另外,在运用“物眼看世界”这种创新技法的时候,还一定要注意让文章切合题意、主旨鲜明、有真情实感。

有那么一棵树

河南省淮阳县羲城中学九(6)班 郭亚光

我是一棵树,一棵长在荒山野岭之上的小树。

曾经,我是一粒种子,一粒被小鸟丢弃在荒山野岭上的树的种子。

经过多少岁月的消磨,一片片黄色的叶子和一粒粒黄色的砂粒将我深深埋入地下,压得我简直要窒息了。我感觉自己将要被折磨得粉碎,然后化作它们中的一部分,但当我稍微动弹一下,却有一种久违的感觉遍布全身,原来我和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我终究是有生命的。

于是,我期待着生命的萌发。终于有一天,我感觉到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顿时我有了力量。这迹象告诉我:我要汲取更多的养分。从此,我期待每一次的滋养,以便能让我破土而出。但渐渐地我发现我并不是那样幸运,这里的土壤实在是太贫瘠了,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无助地看着那些养分已被我吸收殆尽的土壤,而自己也只能变得更加焦躁而无奈。然而,我的萌发生命的愿望却始终没有破灭,终于有一天,我的世界不再是一片黑暗,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太阳的笑脸。我成了一棵幼苗。

从此,我开始主动地去寻找尽可能多的营养,每一点小小的滋养我都不会放过。可是我仍是那么的羸弱,我忍受着周围其他植物的嘲弄,忍受着动物们对我的践踏。我知道,要成长必须经过磨砺。在这荒山野岭上,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旦懈怠,就将意味着我生命的结束,意味着我将被自然淘汰。

我仍是一棵小树,但我终有一天会长大的。我不希望自己是河岸边扶风的弱柳,更不希望自己是一株供人欣赏的盆景,我只愿成为荒山野岭之上一棵傲然挺立的大树。

至今,我仍执着地相信,只要不停止追求的步伐,我定能把自己的身躯伸向蓝天,然后向太阳绽放自己的笑容。到那时,只希望在偶尔经过这里的人的脑海里能留下这么一个印象:那儿,有那么一棵树。

作为一篇命题作文的习作,本文扣题严密,从思想性、艺术性方面说,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以物喻人,构思新颖。本文从表面上是在写一棵树,它生长在荒山野岭之上,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历经磨难,但它顽强地生长,决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读完本文我们不难想到,这与其是写一棵树,不如说是在写人,在写有这样奋斗精神的人们。这就运用了以物喻人的写法,这种构思方法有一定的新意,也使立意更深刻。

2.不乏细节,真实可感。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交代了“我”萌发、成长的过程,但文章不仅仅交代了故事梗概,其中也不乏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不但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还使文章情节更加真实可感。

3.格调高昂,充满正能量。本文写了一棵不甘沉沦、不甘自暴自弃的小树的成长经历,是一曲自强不息的颂歌。文章格调高昂,充满了正能量。

猜你喜欢

第一人称一棵树题目
你是一棵树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一棵树七个人
一棵树(外六首)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窗外,一棵树(外三首)
追根求源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