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30黄华荣�オ�
黄华荣�オ�
[摘 要]读写结合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教学效果,是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读写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意义。
[关键词]读写结合 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22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模式,以便学生不单单是会背会读,还能融会贯通,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一、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如何进行读写迁移练习,将阅读中学到的古诗文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去,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可以肯定的是,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学生表达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人教版初中古诗文的选篇,都是来自中华五千年的优秀篇章,它们经过岁月的洗涤,是被我们的先人精挑细选存留下来的文化精华,在选篇的质量和题材内容上,对学生扩大阅读面和仿写都有益处。
二、古诗文教学内容与读写结合相互渗透
要求学生熟读熟背古诗文相对容易,如何让学生在熟读熟记和理解的基础上,把所学的古诗文知识运用在写作中表达出来就富有挑战性。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诗文教学的内容本身就渗透着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古诗文的主题为写作内容,以古诗文的题材为写作内容,以古诗文的人物为写作内容都是可取的。另外,古诗文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以及艺术手法,经教师引导后学生是可以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的。
排比的手法可以增强语势,提升文章的震撼力和表现力,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时,要体现出排比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向学生重点表明运用排比句,可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文中所用铿锵有力、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充分表现上天要带给人们一番作为之前,总是要通过各种磨难来考验他们,从而论证和揭示生于忧患的道理,提高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当教学进行到这个地方时,就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排比这一修辞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做法是让学生用排比造句或写一篇短文,能很好地锻炼他们在写作中有效使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的意识和能力。
除了排比手法之外,反问的修辞手法同样可以增强语势,语气相对于陈述句更加强烈,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在写记叙文、抒情散文、议论文中,都可以灵活使用。八年级上册唐代韩愈的《马说》为了强调作者对能够识别人才之人的稀有表示感慨,这样写道:“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增强了语势,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及控诉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锻炼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写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古诗文教学课例分析
古诗文的主题鲜明深刻,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此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马说》就是以呼吁善于发现人才,不要埋没人才为主题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围绕“知人善任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这个主题去写一段文字。如果主题确定下来,那么文体可以适当放宽,让学生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去展现对这种主题的挖掘。
又如,七年级下册所选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没有后天的勤奋努力而沦落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聪明而放弃后天的努力,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的主题。那么可以用“勤能补拙,懒能成瘾,你若成瘾,必能见拙”为主题,让学生对此种现象表达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可以由文章引申开来,然后涉及更广、更丰富的内容,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把握将是有效的,在无痕之中就完成了读写结合的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古诗文的读写结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扎实而有系统的练习,提升学生总体写作能力,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以上引导学生在初中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实践读写结合是在学生会读会背并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 “读写结合”中的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深入发展,更是读的升华。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