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30杨薇�オ�
杨薇�オ�
[摘 要]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一系列全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而古诗词作为一大教学难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结合古诗词的主要特征,发挥精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品读文、句、字的重要作用,确实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 精读法 品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21
古诗词蕴含古代诗人、词人对家庭、国家的感情,多抒发了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感情。简单来说,古诗词凝聚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具有简短、精练、深奥等特征,让初中生完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读法则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张仔细品读古诗词的句与词,在整体朗读后感受我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进一步领悟作者寄情于诗、赋词于情的无奈,从而体会整篇诗词的感情基调。
一、古诗词中“文”的品读
全文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开端,其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及蕴含的情感。与默读相比,大声朗读更具表现力和想象力,也更符合初中生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同时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情感。
以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木兰诗》为例,词中含有较为明显的情节变化,教师须要求学生正确掌握语速及音调,梳理全文的感情基调后,快速处理语速、音调之间的变化。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朗读一段内容。朗读第一段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体会花木兰因父亲要出征唉声叹气的心理,尽可能以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而在朗读第二、三段时,教师要求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体会边关战事紧张的气氛,与之对应地加快语速,重现木兰杀伐决断、不怕牺牲的人物形象;重点是在第四段的朗读中,因该段描写了木兰不贪图富贵,只想回家尽孝的急切心情,教师要求学生要用掷地有声、干脆响亮的声音来完成整段的朗读,让木兰与家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结合全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后,学生对主人翁的心情起伏及变化有了具体的认识,才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文章主旨。在全面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朗读能力。
二、古诗词中“句”的品读
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多个时代的千古佳作,尤其是一系列名篇佳句,对整篇诗词有着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并与主题相互呼应,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在解读这类古诗词时,应灵活运用精读法,要求学生细细品读文中精华或重点部分,进一步悟出全文大意。
以八年级下册中的《登高》为例,某教师要求学生试读全文,大致了解各句主旨后,重点讲解了“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闻,前两联均为景物描写,却以“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最为突出,素有千古佳句之称。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首句中描写景物的字(风、天、猿、渚、沙、鸟)及修饰或形容景物的字词(急、高、啸、清、白、飞)等。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将景物描写与修饰词进行分类,将其带入首句中,找出各类字的位置,明确诗人在描写景物时的顺序,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所描写的节序或自然环境,体会到秋风萧瑟的意境,为后三联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前后两句对应的景物描写,有学生答到“风急”与“天高”,也有学生找出了“渚清”与“沙白”,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了工对与句中自对的表现形式,为后期古诗词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三、古诗词中“字”的品读
关于好字的品读也是充分运用精读法的重中之重。诗人或词人十分重视用字的准确性,综合考虑到外界环境、人物情感、全诗意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也应注重对字的品读与赏析,帮助学生了解诗人或词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某教师在讲解常建所作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要求学生找出此诗的描写重点。有学生提出作者围绕破山寺后禅院进行描写,构思巧妙。首先,教师在解读“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一联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后,以素描的形式,用几笔大致勾勒出禅院的景致。由于每个学生绘画功底有高有低,教师应适当给予鼓励,旨在带动学生思考并想象出一幅禅院图。其次,教师以“大家最喜欢首联中的哪一个字呢”这一问题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字,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学生喜欢“入”,也有学生喜欢“照”。最后,教师就“入”“照”两个字展开教学,“入”将禅院的幽深显露无遗,让学生在脑海中构成空间想象,将早晨一轮红日缓缓升起,暖黄色阳光一束一束洒向禅院的这一情境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如身在此山中,感受禅院一景;而“照”字更具表现力,完美地刻画出了朝阳的生机勃勃,让读者心旷神怡。
通过对字的解读,学生心中杂念顿去,全身心参与到语文教学中,结合《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寻找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综上所述,精读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须结合诗词主要特点及学生的群体特征,综合考虑古诗词的跳跃性及节奏性,摒弃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趣生动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受到古代人文气息的感染和熏陶,为其美好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责任编辑 陈剑平)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