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及培养对策分析

2016-05-30周娟

学理论·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心理特点社会学

周娟

摘 要:高校专业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专业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本文引入“就业能力”作为全面考察专业大学生素质的专有名词,以就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为前提,通过对广东海洋大学两届社会学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加强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力、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量身定做特色的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关键词:就业能力;大学生;社会学;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95-0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只有充分了解现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通过有效途径来弥补现有培养机制的不足。本文从广东海洋大学社会学专业的2015届、2014届两个年级的实地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入手,以期寻求粤西高校优化教育改革、提高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基本数据分析

选取的样本情况:选取社会学两个年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其中2015届共65人,回收有效问卷43份,占66.15%;2014届共71人,回收有效问卷66份,占92.96%。问卷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对就业能力的了解程度、对自身的就业能力的评估和对学院的培养体系的评估三大部分。下面就从这三部分来分析基本数据。

(一)对就业能力的情况了解

“就业能力”一词作为专业术语,不仅是衡量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所在,也体现在获取工作后的满意程度以及企业对其能力的肯定程度等方面。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分别有25.58%(2015届)和24.24%(2014届)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听说过”就业能力一词;有41.86%(2015届)和42.42%(2014届)的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有32.56%(2015届)和33.33%(2014届)的被调查者“了解一些”;没有调查者“很了解”。

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将其组成要素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差异性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对“就业能力”的具体内容的认识中,被调查者对于“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的认同度非常高,都在90%以上;对于“差异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认同度略低,处于80%的水平。

(二)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估

在提及“自身已经具备的能力”和“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的时候,两届的被调查者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2015届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能力”前五位分别为“责任感”(83.72%)、“为人诚信”(83.72%)、“学习能力”(79.07%)、“吃苦耐劳”(69.77%)和“思考解决问题能力”(69.77%)。而“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的前五位分别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93.02%)、“文字表达能力”(88.37%)、“分析判断能力”(83.72%)、“思考解决问题能力”(81.40%)和“沟通协调能力”(79.07%)。两种“能力”的交集点很少,因此83.72%的2015届学生认为“只具备了一些”相关的能力。

而被2014届学生推为前五位的“已经具备的能力”分别为“学习能力”(84.84%)、“文字表达能力”(77.27%)、“思考解决问题能力”(69.70%)、“团队合作精神”(68.19%)和“分析判断能力”(66.67%)。而“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的前五位分别为“分析判断能力”(75.76%)、“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74.24%)、“学习能力”(71.21%)、“沟通协调能力”(69.70%)和“思考解决问题能力”(66.67%)。两种“能力”的交集点明显提高,在经历了检验自身能力的大四实习阶段,2014届的被调查者的相关认识更加清晰,有25.76%的认为自身“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60.60%的认为“只具备了一些”相关的能力。

提及就业能力的获取渠道,被调查者都认同“学校专业培养机制”“个人的努力和兴趣”与“社会的磨炼”三种因素的结合。相比之下,2015届更看重“社会的磨炼”对于能力的培养。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专业培养机制”是获取能力的非重要渠道。

(三)对本专业现有的培养体系的评估

对于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的整体评价,2015届学生中74.42%认为“有一定的帮助”、18.60%的认为“几乎没有帮助”。2014届的有4.55%认为“有决定性的帮助”、68.18%的认为“有一定的帮助”、16.67%的认为“几乎没有帮助”。

涉及缺失哪些具体能力的培养,2015届认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决策能力”(55.81%)、“工作经验积累”(48.84%)、“文字表达能力”(48.84%)、“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39.53%)和“思考解决问题能力”(39.53%);2014届认为的前五名是“专业知识实践能力”(46.97%)、“思考解决问题能力”(45.45%)、“分析判断能力”(42.42%)、“工作经验积累”(36.36%)和“决策能力”(34.85%)。两届的被调查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经验积累”“决策能力”四个选项上有着一致性。

对于整体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两届的被调查者都将“培养个性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少”和“理论课较多,实践动手机会少”作为第一和第二选项。

在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性课程方面,被调查者将注意点集中在了就业形势较好的“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习之上。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欠缺

就业能力是衡量专业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标准,一直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和单纯的就业率不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挂钩,侧重的是大学生培养的整体方向和趋势。被调查者对于“就业能力”一词的陌生现状表明,专业大学生自身都没有意识到在大学中应该怎么主动培养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

专业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方面在短期内难以从高中的紧张的填鸭式教育中适应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深受社会风气影响而滋生的普遍浮躁冒进的情绪,使得许多专业大学生很难对自身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估以来改进,并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阻力。

(二)专业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

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具备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统一认为“只具备了一些”就业能力,就是专业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缺失的明证。

在“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问题中,被调查者的选项较为接近(“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等入选),证明专业大学生对这些能力的重视程度,可以为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很好的借鉴。

(三)现存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显而易见

对于社会学专业的培养模式的评价,被调查者认为缺失的能力正是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首那些受到重视的能力。由此可见,现存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专业培养模式原本应该是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实际上成为“社会的磨炼”和“个人的兴趣和努力”之后的非重要因素(见下图)。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专业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力

就业能力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第一是基础性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口才能力、适应能力等,不是课堂上老师能够传授的,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和增值。第二是专业性能力,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体现。第三是差异性能力,倡导的是个性化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这是同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等)是分不开的。第四是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包括毕业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的期望与准备,也包括社会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

就业能力的内容,不全是能在课堂上传授的,所以从专业大学生入学开始,就要系统地为大学生提供关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观念,使大学生有的放矢地增强自身的能力。基础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条件,在日常的大学生活中得以提升。

(二)为不同的年级量身定做特色的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大一刚入校,新生往往是好奇和适应的心理,一方面要适应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的过渡、适应远离家乡独自住校的生活过渡,另一方面是对新的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生活的好奇和自身的重新调整。这一时期,大学生的重心多在各种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这就要求专业培养计划能够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来增强基础性能力,有选择性地参加社团和集体活动,增强人际交往、口才、为人处世等能力,不仅能较好地完成从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时期,而且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助推力。

大二学年,大学生进入了一个充满迷惘和困惑的阶段。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迷惘、对课外活动的重新反思、对自己未来的迷惘……这一时期需要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重新定位、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大二学年是通过专业课程和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塑造的重要时期,是充分培养专业兴趣的关键阶段,专业大学生的分化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专业培养计划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量身定做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将高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大一、大二两年是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的重要学习阶段,可以延续高中的学习激情,增强理论修养,为之后的专业学科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大三学年,专业大学生基本上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了自我定位,对未来形成了基本的看法。这一时期,大学生明显感到社会就业形势对其的压力,开始有一些个人的职业规划。因此,专业培养计划对于此阶段的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培养和引导。一方面,在课程学习上开展社会学专业的分科课程,教学形式和考核形式灵活,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将专业相对枯燥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让专业学生看到专业知识在找专职工作方面的优势。利用各个任课教师的优势,适当地利用多种形式来开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的就业动力,适当开展增强专职工作能力的课程和各种活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期望和规划,并为此做出一定的准备。

大四学年,是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也是四年生活的总结,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工作、毕业论文,是对之前三年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一次实战检验。这一时期,是继续增强工作能力的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不做主要的安排。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心理特点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