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文化”味

2016-05-30华英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内涵创设教学内容

华英佳

语文通过文字向人们展示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流传至今的古文化,展示着古人的才智和情怀;有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展示着人类发展的辉煌画卷。在当今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正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文化素养进行培养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一、故事引导,挖掘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每个学生生活的地域可能就包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只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注意到而已。在语文学习中也是一样,一些经典的文章可能就包含着一些文化内涵,如果直接地给学生讲述出来就没什么吸引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引导来让学生获得启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内在情感。

比如,在学习孙犁的《芦花荡》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白洋淀上抗日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故事对于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诉说的口吻也会感觉比较亲切,让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接下来再介绍要学习的小说。

《芦花荡》塑造了很多质朴的形象,借助白洋淀的风土人情之美来描写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小说将主人公那种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鲜活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犁用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来展现发生在燕赵大地上的文化,通过描写这些红色事迹,让学生感受到燕赵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也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原本学生可能认为是简单的故事叙述,但是经过教师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红色文化内涵。

二、情境创设,感受文化意境

情境创设能够辅助教学,教师要把握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教学需求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适当利用一些道具来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氛围,从而体验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快速并且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刻体会语文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意境,和自身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学生小时候经常玩的小玩具或者是小游戏等,在课堂开始的阶段,组织学生通过回忆童年游戏的形式来创设一种怀旧的情境,相同的回忆点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小的时候玩的游戏可能有些差异,因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以,涉及到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风俗习惯,通过学生的描述能够对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活跃课堂学习的氛围。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社戏》这篇文章,借助一些图片或是视频,让学生能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发觉自己身边蕴含的风俗文化。

三、迁移拓展,提高文化修养

语文其实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在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上,毕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都是有限的,太过于依赖教材会阻碍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去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如学习一种类型文章之后,教师帮助学生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当学生明白领悟之后,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寻找相似类型的文章来让学生进行单独的分析和理解,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扩展自身的知识范围,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提高应用能力。

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作者主要是通过对老父亲的描写来表达父爱如山的情感,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文章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感恩。接着教师可以开展延伸讨论活动,让学生描述一件真实的事,讲讲父母对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让学生对于父母的付出有所思考和感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浓厚的“文化”味,关键是要从什么角度来看,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体会这些文化内涵,通过引导、感染、震撼等行为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改变教学模式,找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让文化味充溢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藏族中学(747400)

猜你喜欢

内涵创设教学内容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