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寓言故事,激活思品课堂

2016-05-30郜桂萍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山羊驴子思品

郜桂萍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在新课堂上只有学生想学、乐学,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是成功的。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几年来,我将寓言故事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有效激活了思品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同学们喜欢的一门课程。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巧用寓言故事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思品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有的寓言故事言简意赅,若能巧妙地运用它引导入题,就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例如,八年级思品课《战胜挫折》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们讲了《老驴自救》的故事:一头老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要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哀号。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老驴,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农夫的邻居们左一铲子右一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里。这头驴子了解自己的处境,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里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脑瓜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竟然慢慢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跑开了!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不仅切入主题,而且还得出了战胜挫折必须冷静看待挫折、乐观对待挫折、坚强战胜挫折的结论。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很快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二、巧用寓言故事释疑

有的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巧用可以使抽象問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以加深学生对疑难观点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思品课《认识自我》的教学中,关于“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观点,我选择了《长颈鹿和小山羊》的故事:一天,一只美丽的长颈鹿和一只机灵的小山羊在比高好还是矮好。它们来到一棵树下,长颈鹿一抬头就可以吃到大树上又鲜又嫩的树叶,可小山羊趴在树干上,脖子伸得老长,也吃不到树叶。“哈哈,还是长得高好吧!”长颈鹿高傲地说。小山羊不肯认输。它们又往前走,看到了一个果园,果园周围都是高高的围墙,只有一扇又小又矮的门。小山羊大摇大摆轻捷地进去了。小山羊见到了遍地青草,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长颈鹿见状,伸长了脖子,使劲往里钻,可怎么也钻不进去。小山羊神气地说:“看见了吧,还是长得矮好。”它们都不肯认输,于是去找大象伯伯评理。大象说:“你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要学会取长补短,我相信你们会越来越棒的。”学生们在富有趣味性的寓言故事中掌握了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从而明白了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自己”。

三、巧用寓言故事收尾

课堂像是一场音乐会,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的“尾声”,巧用寓言故事收尾很容易收到“言未尽意无穷”的效果。在七年级思品《跨越陌生》一课中我用寓言故事《扫阳光》收尾:古时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的奇怪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同学们,请把封闭的心门敞开,伸开双手去迎接新的开始吧!”这样的结尾将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美好,达到了知识内化、思想升华的目的。由此,不仅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给学生一个回味无穷的“尾声”。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学生心理,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猜你喜欢

小山羊驴子思品
小山羊学习看图写话
小山羊的难题
驴子赶集
驮盐的驴子
不识钟的小山羊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三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