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班主任的批评教育艺术
2016-05-30龚成琥
龚成琥
【关键词】 班主任;批评;教育艺术;时机;地点;频率;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44—01
所谓批评,是指对学生的不恰当思想和言行给予否定的评价,以唤起他们的警觉,限制和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并使之及时纠正从而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觉悟,今后避免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
批评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运用批评教育手段时,班主任要明白,批评最终是为了不再批评。作为一种负激励机制的批评教育手段,若使用不当,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那么,如何正确地运用批评,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
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只有把握住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要讲究批评场合。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要有所回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容易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有时公开批评会引起火上浇油的作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高明而优秀的班主任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对适合的对象采取合适的批评方法,而经验较差、方法不当的班主任就不能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时机和地点不对,班主任批评所产生的效果则截然不同。如,班上的某位学生纪律差,自我约束能力弱,只要他们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会轻者小动作不断、重者迟到早退,甚至屡屡逃课,班主任一旦发现班上学生有这样的苗头或者是行为,就要抓住时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批评教育,避免他们以后再犯,也让他们清楚知道再犯的严厉惩罚措施,让他们及时改正不良习惯。
二、选择批评的合理频率
批评学生不能学“婆婆嘴”,整天唠唠叨叨,今天批评,明天批评,大事批评,小事批评。应注意批评的频率,不搞连续批评。除特殊情况外,在一周内最好不要重复批评同一个学生,否则会使学生形成“抗药性”,产生逆反心理。故批评要少而精,不可多而杂。要善于判断教育效果何时为峰,何时为谷,何时需对学生进言。批评要有节制,适时地进行,“好雨知时节”地促成学生转变。
三、要坚持“心理互换”的原则
“心理互换”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心理位置,将心比心的意思。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批评时,班主任要先站到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样批评的内容和方法就会有针对性,符合少年的心理特点。如果只有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很容易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对立情绪,导致批评失败。教师若能站在后进生的位置上和他们一起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近了,不但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而且在感情上与学生也更亲近了,同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口,既治标又治本。
四、力求恰当的善后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是把批评看作贬义的,所以听到批评时,心里总是不舒服,哪怕是最正确的批评,有时也会使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产生隔阂、矛盾甚至怨恨。可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又免不了要经常进行批评。有什么方法能消除这种由批评带来的副作用,使之产生积极作用呢?除了前面叙述的几点,还要努力做好后面的善后工作。所谓善后工作,就是在公开场合批评了学生之后,要和学生个别交换意见,向学生征询你的批评与事实是否相符,请他谈谈挨了批评之后的想法,和他一起找出之所以存在这些缺点、错误的原因,分析这些缺点、错误的性质以及这些缺点、错误可能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并一起寻求改正的办法、途径。进行这种个别谈话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要以理服人,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一句话,要使学生从心里感觉到你确实是在关心他的进步,是在为他着想。如果通过交谈,发现你的批评与事实不符,使被批评者蒙受了不白之冤,你就应该立即向他当面道歉,为他“平反”。
总之,批评是一门艺术。它有法,但无定法。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体,学生服你,若运用不得体,学生就恨你。但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学生、积累好的经验和方法,一定能让学生对我们的批评心服口服。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