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2016-05-30顾龑
顾龑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尤其是利率波动所引发的金融风险问题非常突出。因此,金融风险的重新认识已经成为了当前利率革新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工作。对于利率而言,需要通过资金供求关系来进行决定,只有金融市场中的资金需求以及资金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均衡时,利率水平才能够成为市场决定的均衡利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在全新改革机制影响下,我国的利率市场的到了极快的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性风险,其中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汇率机制缺陷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已经被掩盖,银行体系中存在的利率风险将会为日后的金融发展稳定性形成巨大的威胁。而该种潜在性因素受到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关于中长期固定利率管理权限的放开,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但是该种变化使得利率变化更加频繁,而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在后期的银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效控制利率所带来的风险将会成为保证金融行业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并不代表利率完全自由化
1.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垄断并不一定会使利率产生抑制作用。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居民整体收入较少,资源分配不均现象较为明显,社会上的绝大多数资源掌握在极少数个体和部门受众,其已经在资金市场上形成了垄断作用。该部分掌握社会绝大多数资源的个体和部门往往成为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在以私有制为主的经济体系下,垄断者成为投资方,其属于买方垄断,其所形成的利率抑制更容易被理解。但是在公有制经济体系下,垄断方属于卖方垄断,此时的盈利方主要是私人,而斥资机构则主要是国家政府部门。当盈利方进行自身产权扩张的意识较为强烈时,其产生的利益冲动变化较为强烈;反之,作为斥资方的公有产权所进行的扩张意识较差时,其所形成的利益约束力将会不断降低,进而使得利率变化难以产生及时反映。基于此,可以发现利率理论能够有效的揭示买方垄断利率运行的基本方式,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卖方垄断经济体制下的利率运行情况。二是过分重视自我融资的相关理论,但是该种观点却和促进金融深化改革的主张产生矛盾。相关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制尚不完善,资本的实际流动性较差,在投资时必须同时持有货币和实物资产。此时的货币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性质属于互补性,与发达市场机制下的替代性存在较大差别。基于此,可以发现较高的实际利率水准能够有效增加货币的实际需求,从而扩大现金积累量,使得自给资金的机会进一步增加,市场投资量也会进一步增加。该种方式将会极大地夸张自我融资的重要性,但是和促进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发展的深化改革相矛盾。其实,国民资金储蓄并不是全部流向银行,更包括诸如股票、债券等多种储蓄模式。随着金融机构和资产种类的不断增多,金融活动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正在不断增加。其中实际融资成本越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将会越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发展,其能够通过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主体存在的多种储蓄动机,从而有效提升储蓄率;(2)随着股票和债券以及基金比重的增加,储蓄和投资转化的效率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对利率的合理控制,才能够促进储蓄形式的丰富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但并一定会造成金融抑制。三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利率弹性和投资机会所能发挥的作用过分高估。相关专家认为,在实现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利率,从而较大幅度的提升储蓄率和投资率。其实,由于发展中国家所能够提供的信用极为有限,因此储蓄利率弹性所能够发挥的效能极小。另外,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准较低,投资所能够产生的回报较少,因此市场投资数量也会较少。在该种机制下形成的投资场所容量较小,储蓄资金向投资转化的限制较多,即便有较大的资金用于投资,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投资场所容纳。
2.利率自由化所产生的危害
相关金融专家提出的利率自由化是利率变化不会受到政府部门政策影响,使之成为完全自由的利率。而该种理论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率自由化并不能提升金融效率。银行业在实际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极为相似,相应市场所具有的弹性也较差,银行业更不可能模仿其他行业通过不断更新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因此,不同银行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在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行分割。该种竞争的核心在于银行存在的价格优势。因此,当利率管理完全开放将会使得该种筹资成本极具上升,从而造成银行实际经营出现苦难,最终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极具上升。因此,完全自由的利率并不能保证金融效率的提升。二是完全自由利率并不能保证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当前的信贷市场上,受到银行自身获取信息和判断能力的限制,更受到借款方刻意隐瞒信息的影响,作为借款方的金融机构并不能清晰掌握贷款方的实际信息。由于当前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而在此背景下,随着利率的上升,社会上愿意接受高风险借款的人数将会不断增加,而实际具有良好信用条件的借款人将会放弃申请借款,进而使得借款群体的风险结构出现变化。另外,随着利率的上涨,所有借款人都会倾向于改变项目性质,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但是此时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增加。上述两种变化都会使银行的借贷风险进一步增加,从而使资产结构产生变化,对银行的正常运转体系和经济秩序稳定性产生威胁,最终使社会资源配置恶化。三是利率的完全自由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分配失衡。利率作为一种特定价格,必须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另外,利率具有其他价格所没有的直接分配功能,即在按本取息规则下将会使富裕者更加富有,而贫穷者则变得更加贫穷。
二、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避免金融风险提出下列建议
1.促使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建成
当利率限制取消之后,利率水平变化将主要收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够保证银行和企业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保证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行为束缚,降低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当宏观经济稳定性较差时,利率完全自由将会在银行中形成道德风险,进而对银行的体系和资金运行稳定性产生巨大威胁。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正常发展,必须保证宏观经济环境和物价水平的稳定性,推动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2.形成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
通过大量实践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作为保证。根据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各种利率市场化机制还在不断完善。当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商业银行,绝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性质尚难判定,中央银行所形成的宏观调控机制还存在较多缺陷。倘若在该种背景下推行利率市场化将会引发金融危机。
3.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
借助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能够极大的提升利率风险分析和预测以及防范能力。(1)建立起以效益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2)形成以市场利率为目标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管理体系;(3)形成严格的分级授权和监管机制,避免道德风险的形成。
三、结语
由于我国当前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各种经济体制低档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监管力度迫在眉睫。在我国的外汇机制改革过程中,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在资本项目逐渐开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必然会和国际经济接轨。基于此,我国应当加强社会经济的宏观监管和微观基础建设,从而为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颖.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风险及其压力测试[J].金融论坛,2012,(02).
[2]闫素仙.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9,(06).
[3]郭宗曦,张杰.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J].前沿,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