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与经验
2016-05-30胡李鹏谭华清
胡李鹏 谭华清
摘要:文章分析了韩国产业升级的进程和经验。韩国产业升级成功表现在三个方面:(1)持续的出口优势以及出口结构的升级;(2)具有一定数量的世界领先产业;(3)具有一定数量国际领先的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以及财团的成长和转型,都是促成这一系列转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产业升级;人力资本;韩国经验
一、 引言
二战以来,尽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努力发展经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但事实上只有亚洲四小龙成功地从低收入经济体步入高收入经济体。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中最大的经济体,从1961年以来,除了短暂的危机和波动,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总体来看,1961年~2011年,韩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8%,人均GDP从1961年的1 180美元到2011年超过16 684美元(2000年美元,图1)。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韩国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韩国产业升级的成功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处于中高收入的发展中经济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潜在的借鉴意义。一个经济体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之后,劳动力的工资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一起上涨,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简单加工制造业的优势会逐步丧失,企业要继续保持竞争力,经济体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人类经济历史上,产业升级的失败案例很多。比如拉美经济体的阿根廷,巴西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等,这些经济体经历一定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陷于长时间的停滞状态,这种现象也常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4 400美元(2000年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了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原有增长模式需要改变的情况。因此,研究、吸取韩国产业升级的经验,对于包括中国下一步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该不无裨益。
通过梳理韩国的经验,我们发现韩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成功与以下三个方面密不可分。首先,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1962年~1980年),始终坚持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国家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出口,包括货币贬值,税收减免,出口补贴和优惠贷款等。出口导向战略有利于经济体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市场已经形成的良好的贸易秩序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促进劳动分工,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出口导向战略能够促进出口企业的技术进步,并且出口企业的发展对非出口部门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同时,出口导向会使得国内企业融入一个竞争激烈而不是受到保护的市场环境中,从而有利于实现国内企业的优胜劣汰。1962年以来,韩国的出口一直迅猛增长,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05年以后超过了40%,同时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不断转变。出口导向是韩国经济快速起飞、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
其次,财团在韩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1960年代早期,韩国政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一样都希望能够早日实现工业化。为了推动工业化进程,韩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支持措施,包括税收补贴,优惠贷款等。不过限于资源有限,这些支持措施大多落到了经过选择的大企业身上。这些大企业大部分成为了后来的财团,其中的佼佼者成功发展为世界一流企业,比如三星、现代和LG等。财团在资金规模,人才引进和技术引进等方面都要比小企业有优势,他们也一直在韩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身先士卒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过度支持而漠视中小企业发展,这导致了财团的过分膨胀和杠杆率过高的局面(尤其是在1997年危机之前),而这也提高了韩国经济的系统风险。这也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对财团进行了诸多改革的主要原因。这些改革促成了财团的成功转型,这是韩国经济进一步成长的重要因素。
第三,韩国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另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对人力资本投入的高度重视,乃至在全球范围内雇佣人力资本。韩国对于教育和科技向来重视,对于研发的投入很高,以促进企业的研发。与此同时当企业的技术升级到一定阶段,高级技术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成为一个重要的约束,此时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而不只在本国招聘人才。韩国在汽车,半导体行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后发国家有机会在某些行业赶超技术领先的国家。
二、 韩国产业升级概况
1945年朝鲜半岛从日本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朝鲜半岛从此一分为二。南部建立了朝鲜共和国,即韩国;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共和国,即朝鲜。1951年~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对朝鲜半岛的物质资产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对于韩国而言,这场战争摧毁了很多工厂设备,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韩国经济可以说是从朝鲜战争的废墟中起步,而且在经济发展初期是典型的农业化经济,1965年农业占GDP的比重为40%。在经过建国初期的政治动荡之后,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1961年)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开启了韩国快速工业化时代,本文对于韩国产业升级的分析主要从朴正熙时代开始(1962年~1979年)。
1961年~2011年,我们可以将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分成如下四个阶段:
(一)1960年~197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
(二)1970年~1980年: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三)1980年~1990年: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
(四)1990年至今: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韩国出口导向的战略重点放在纺织品,玩具,胶合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在第二阶段韩国加大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并且在出口方面,钢铁,船舶,消费电子产品逐步取代纺织品和玩具成为韩国的优势产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韩国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包括半导体,显示器,计算机等。依靠外国的技术只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过渡,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企业在自身研发方面的投资快速增加并且在一些行业比如半导体、船舶和手機等取得了技术领先的地位。
韓国产业升级的转变在主要出口行业的变化中得到清晰体现。韩国在1970年代及以前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农产品、纺织品、胶合板、假发等这些原材料、劳动密集、简单加工的行业。经过十年的发展,1980年电子产品、钢铁开始成为出口的大户,1990年衣服、半导体是出口的主力,与我国目前的情形类似。从1990年开始,半导体一直是韩国出口的最主要行业,虽然新的支柱行业不断出现,比如1995年的汽车,2000年的电脑,2005年的手机,2010年的显示器,但是半导体一直稳居出口的前两名。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以来,韩国出口行业的分散程度越来越高。
韩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工资的上涨,1958年~1970年间,韩国实际工资累计增长了60%(Amsden(1989))。工资的上涨意味着传统的简单加工、附加值低的行业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促使韩国的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型也不乏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比如,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Heavy Chemistry Industry,HCI)(1971年~1979年),政府政策集中于促进重化工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包括钢铁,造船,化学,半导体等,而它们都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除了实际工资的快速增长以外,韩元汇率的升值也在削弱韩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1960年~1979年,韩元实际汇率已经累计升值了64%,而且仍然延续着升值的趋势。
产业升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韩国经济在一些行业内具有国际竞争力。从产量指标来看,在某些行业,该国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处于领先地位。韩国是世界上最大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NAND(闪存)的生产国,不仅如此,韩国在2000年代中叶开始,逐步成为智能手机的领先者。
产业升级的第三个表现是产生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经济体都有一定数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比如美国的IBM,微软等,日本的索尼,东芝,夏普等。1996年以来,美国的500强企业顶峰时达到约200个(2002年),后来逐步减少,但是保持在130个以上。日本的500强企业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从1996年的141个,下降到2013年的62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也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比如三星、现代等。1996年~2013年近20年里,韩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数目一直保持在10家~15家左右,在东南亚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简要概括,不管从产品结构,行业地位,还是一流企业数目,韩国在产业升级方面的表现令人瞩目。
三、 韩国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
产业升级是经济主体和经济环境互动的结果。就韩国而言,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时,要素禀赋的不断改善也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性因素。
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除了政府和企业的积极互动,大力革新现有技术,降低成本,同时还伴随着要素禀赋的不断改善(林毅夫,2012)。韩国经济要素禀赋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水平和物质资本存量的提高。
1. 教育与人力资本。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之初,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非常低。1953年韩国的文盲率是78%,只有2%的年满十四周岁的韩国人完成了中学教育(Kim,1997)。但是到目前为止,从多种指标来看,韩国的人力资本存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教育支出来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上升的趋势并且在2005年以来超过了日本(见表3)。从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图3),韩国的25岁以上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0年的4年上升到2010年接近12年,超过了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
2. 高储蓄率与物质资本。高储蓄率是物质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而资本积累又是长期收入达到较高水平的必要条件。东亚经济体的一个特点是储蓄率比较高,韩国也不例外。图4可以看出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韩国的储蓄率是最高的,20世纪90年代达到35%以上,近年来有所回落,但是保持在30%以上,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3. 高水平的科研投入。韩国在高科技产业取得的进步与其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是分不开的。韩国的研发投入远高于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并且在2007年左右开始接近日本的水平。同时,韩国的科研人员的相对数量也是非常丰富,每一百万人口中的研发人员数量不仅远远高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除了台湾地区),还在2009年超过了美国并接近日本。
因此,多种因素促成了韩国产业升级的成功。从外部条件来看,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美国和日本在韩国经济发展初期的大力扶持,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都是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国际条件。从国内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通过产业政策不遗余力的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也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层面来看,崛起的财团成为韩国产业升级的主力军。财团得到政府在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而且在进入新的行业后又受到政府的保护,发展速度较快。
四、 总结
韩国经济的成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从一个落后贫穷经历战争的农业经济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转变成高收入的发达经济体。与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截然不同,韩国被视为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其中产业升级的作用至关重要,也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作为一个小国经济体,韩国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成大量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大国,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其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半导体行业,造船行业,钢铁行业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些成就是亚洲四小龙中其他经济体所也不能比拟。
纵观韩国二战后的经济,韩国完成了工业化的目标,也实现了产业升级。韩国产业升级成功的经验是否值得借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面临产业升级的挑战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也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货币升值等挑战。因此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两个经济体的发展具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认为,仍然存在一些经验值得中国的政府以及企业学习。就产业升级本身而言,过去依靠成熟的技术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经验不再有用。企业必须自己投入研发活动中来,而研发新的技术是风险非常大的投资,政府不应该越俎代庖而应该让企业自己选择认为合适的技术。政府应该做的是支持,包括培养科研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梁伟真.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4,(4):143-145.
[3] Westphal, L. E., The Republic of Korea's Experience with Export-l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World Bank Reprinted Series,1978.
[4] Amsden, A.,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5] Kleiner, J., Korea: A Century of Change, World Scientific press,2001.
[6] WTO, Trade Policy Review of Republic of Korea,2012.
[7] Ki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8] Growth Commission, The Growth Report: 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R], Washington D.C,2008.
[9] [韩]李庆植,著.三星内幕[M].金香兰,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胡李鹏(1988-),男,汉族,湖北省荆门市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王大中(1987-),男,汉族,河南省焦作市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
收稿日期: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