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
2016-05-30吴婷
吴婷
摘 要:随着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传统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生态翻译学概念,找出目前传统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希望能对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教学;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67-01
一、生态翻译学简介
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最早于2001年在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被胡庚申教授提出,之后这一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取得瞩目的成绩。
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这一理论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1]。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是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与规律的学科,它依据的是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2]。该理论注重“天人合一”,强调翻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重视不同关系之间的协调性和动态平衡。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当代学者在翻译理论上的一次有益尝试。我国的翻译研究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对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影响极重。正如首届国际生态学翻译研讨会上黄友义所说,“如果翻译实践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就不能有效地传递实践经验。因此,翻译学科要发展壮大,必须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翻译专业的学生学习翻译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呢?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
二、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这种教学模式枯燥无味,使得很多学生对翻译提不起兴趣,想要以此培养出出色的翻译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一)课堂模式死板无味
传统的授课模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偶尔记记笔记,有些更是机械化,教师在讲台上照着教科书读,学生照着老师的话写。本身无趣的理论知识,加上枯燥的课堂形式,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投入到对理论的学习中。就算凭借记忆力记住这些理论,对之后的应用也不会有实际启发作用。
(二)课后练习效果不佳
普通的翻译专业学生,一般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教师给学生准备翻译材料,材料分发到各个学生手中,学生对资料进行翻译,下一节课教师公布标准答案,学生根据标准答案进行修改。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在完成课后翻译实践时没有激情,也不会刺激他们的创新能力。由于所谓的标准译文限制,学生发散个人思维,更不能对或许本身就不太完美的译文进行升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翻译人才培养的耽误。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般翻译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大致相同,各个高校采用的教材尽管有所不同,但不同的教材所传达的基本翻译理论大致相同。在理论学习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通用。但对于翻译实践方面的课程,各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给学生适度的自由去选择他们自己适合的翻译实践课程。比如,笔者为石油大学的学生,平时会接触到一些石油科技方向的翻译,也有意向在这一方面进行深造,那么在学校正好有石油科技英语这门课程的情况下,笔者便可以选择这门课程,接受这方面的专业训练,术业专攻。
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弊端,这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就是对翻译教学自然规律的忽视,师生之间的关系未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授课过程没有动态平衡,课堂的生态环境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依据生态翻译学建设生态课堂,激发学生对翻译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译实践中有所创新,在未来的翻译专业中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策略
翻译的生态系统被视为一个严密整合的统一体,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活动被描述和理解为按照生态学的原则而产生的带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平衡性和协调性,还带有生态审美性的活动。某些中国哲学或东方哲学的因素和文化精髓,皆在生态翻译学探究的崭新范式中得以体现[3]。
这一理论非常重视各不同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以及整体性。因此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与内容要有所关联,我们要运用更加协调统一动态的教学策略去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
(一)设定合理的课程
根据选择适应论,各高校可依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教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改正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在课堂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对理论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PPT或者其他教课软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理论支撑下的翻译结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各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不同影响。对于当下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辩驳空间,不应以书本为一切理论知识的依据进行授课。众所周知,“亚洲的翻译研究总是在西方规范的操纵之下发展的”[4],当下我们学习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思维的范式之下的,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理论,扩大翻译这一概念的生态圈。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及创造力。
(三)改变课后翻译实践方式
教师在课后的翻译实践中,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习。译文不设置标准答案,而是在课堂上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译文,发现学生的翻译风格,将其与理论联系起来,进一步升华理论。对于较好的译文,可以让其分享其翻译方法及思路,让学生脱离课本,对翻译理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翻译积极性。
四、总结
我国目前传统的翻译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而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注重各个因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性,这一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注重师生时间的和谐平等关系,通过建立生态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师生之间一种动态平衡,刺激学生的翻译兴趣以及创造力,以培养更加优秀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4).
[2]刘宓庆.论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J].中国翻译,1996(1).
[3]http://hm.people.com.cn/GB/85418/13182141.html
[4]孔慧怡,杨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