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通识教育的教育功效

2016-05-30张明明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效果教育功能通识教育

张明明

摘 要:尽管对通识教育依然存在不少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方案中里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它的故乡美国,依然受到顶尖名校垂青。但这并不能构成把通识教育引入中国大学的真正理由,也有一些高等教育专家把其视为西方“舶来品”,表示不屑一顾,有人揭露通识教育在美国已经穷途末路等,近几年这个话题聚讼不已。本文试图抛开成见,通过分析通识教育内涵中要素对个体成长的学理分析,并结合它在教育实践效果的表现,来解析其教育方面的功效。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育功能;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56-02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及经典模式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和学的方式,以及人才评估等方面。通识教育旨在让受教育者综合了解人类知识的总况,包括在拥有基本知识之上,理性选择和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是让受教育者拥有更扎实、宽厚的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通识教育强调通融见识,也就是纽曼所说的一种“能相对容易地进入任何思想主题的能力,是一种能敏锐地学习某种科学或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1]。

通识教育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实施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差别在于通识课程体系的不同,如哈佛的核心课程、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华文明课程、台湾大学的全人生教育课程等。为了避免歧义,本文以经典名著通识课程和小班讨论结合的美国模式为基点讨论。

二、通识教育的功效

(一)理论功效

通识教育的理论功效是指从其内涵各要素出发,分析其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预期影响。哈佛1978核心课程计划的设计者罗素夫斯基认为:“从广义上讲,‘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接受知识,使他们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应用的,并对他们自身有什么意义[3]。”

首先,通识教育强调阅读量和思维训练。在任何时代,阅读量是最基本的思维训练,放弃阅读量要求,就是放弃的思维能力训练。这恰恰都是在大学时代强化训练的,离开这个时期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训练机会。

第二,通识教育强调阅读经典原著。人类文明走过数千年,无论历经怎样沧海桑田的变化,还是有一些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并且,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处理的问题不同,永恒问题并不是通过知识积累能得以最终解决的。例如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除了知识和经验的累积,还需要长期艰苦的思考。而不具备深刻思维能力,没有经过思考训练是不可能胜任的。大学生理应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认识。此外,既然是永恒的问题,每代人都有自己给出的答案,那么其处理的高下就不全在于理论的先后,而在于理论的深刻。读不读经典原著的差别是思考深刻与肤浅的差别,没有真正自己亲自接触过深刻的思想,只会是道听途说的多,人云亦云。当学生能够理解一流的哲学家的想法,他们之间进行一个基本的对话,学生才能深化自己的想法。

通识教育强调阅读原著,而不是通史和概论。任何形式的二手材料都不及原著的深邃和原汁原味,即使大师执笔,亦不免加入自己的偏见。更危险的是,大学生原本就是年轻人里比较优秀的人,本来就容易自负。如果再把经典以通识和概论肤浅地呈现给他们,就会使其愈发不知天高地厚,助长其不正确的傲慢。所以,对经典的原典细读,也能教会学生正确的谦卑的治学态度。

经典原著的成书年代与我们相距甚远,初次“见面”会有隔阂,甚至发觉其中思想幼稚可笑。此时,我们第一个念头应该是也许是我们自身愚蠢,没能够明白这些经典中的深刻思想。大学生只有通过努力理解经典的思想,超越自己,超越时代、地域的局限,才能实现自身心智的成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经典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多元性和包容性。

第三,通识教育强调小班讨论。小班讨论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讨论问题的能力。在合理的时间里,组织自己的观点,并能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让其他人理解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和倾听对方,而不是只顾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公民社会的民主对话氛围形成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此外,学生经过通识教育艰苦的学习,对自己的身心承受力也是个提高,为胜任将来繁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说,如今做一个高级律师,一个星期可能要阅读几千页材料,必须有非常快的阅读速度,而且要在里面找出最有利信息,如果没有受过这样强度的训练,很难应付。再如,任何一个CEO,办公室的文件都是堆积如山的,没有受过这种训练是很难胜任的。

(二)实际功效教育实践效果

目前缺乏对通识教育之下个体的长期发展跟踪数据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新获得通识教育体验的学生中探知其对个体成长的促进作用。2006年3月,通识教育积极倡导者甘阳先生,受邀在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讲通识课《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北大、清华、人大五十多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讲课。甘阳先生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思路正是采用名著阅读和小班讨论的形式。以下是部分同学的学习体会。[3]

姚杏同学感觉,“这个课在一定程度上是引领我们阅读,在阅读中体会莎士比亚的思想,在阅读中了解什么是政治哲学。”方晨同学说“在这样一个速食的年代,为了在课上获得最大收获,我不由自主地一遍一遍地阅读原文。”苏俊杰感叹道:“原来所谓文学艺术并不是无聊的东西,而是人类智慧的凝结。”刘月文坦言:“虽然一直学习文科,但上课之前我对莎士比亚并没有什么深刻了解,如果不亲自翻开书本,就永远不知道经典是怎么回事”。魏海涛同学更加积极:“我斗胆提出建议,先从文科院系提出建议,开设专门的读书课,每学期研读一两本经典,收获不可谓不大。”

关于小班讨论,戴必晶体会到:“以小班的规模,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从而‘逼迫大家不得不用心去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去周密地布置报告提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考能力的质的飞越。另外我们还可以听到其他同学的见解,虽然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我们分享了彼此智慧。这门课的‘苛刻要求也让我犹豫过,但事实证明,我坚持下来是正确的,因为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尽管这些材料只是学习者的一次学习经历的碎片认识,支撑通识教育对个体成长的积极作用略显单薄,但是其意义在于,这些积极变化是发生在接受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优秀学生身上,至少可以说明通识教育在改变学生之前不良学习体验和习惯是有帮助的。例如学会真正的阅读,尤其是重塑对经典原著的认识,开始意识到倾听和表达的意义等等。

通识教育之父纽曼曾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而一旦理智得到恰如其分的培养,并形成对事物合乎逻辑的看法理解,才智就能根据个体身上独特的素养和能力,施展自己的力量。今天的大学只顾提供信息而忘了发展学习者的才智,在功利派理论指导下,更看重的是专业培训而不是文化要求,是考试及结果而不是心理过程,是对事实的被动获得而不是心智的一般活动。

如今看来纽曼的批判依然掷地有声,我们不应该天真认为这仅是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而是随着商业大潮、市场导向、高校扩张每一次回流都会出现的现象,英、法、德、美、日在历史上发生过,还有当今再次发生的,中国正在发生,今后也可能再发生,用弗莱克斯纳的话来说,大学总是忘记它该承担的职责,而承担一些不应触及的任务。

三、小结

通识教育无论从学理层面,还是教育实践效果层面,对高校学生的成长的促进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教育从来不是按照它预想那样轻松发展,要受到来自在社会系统当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经济或商业的双面作用。此外,任何教育模式都是由不同的个体去实施,在不同利益个体和群体的施加影响下,都会走形。通识教育和其他任何教育模式一样,想要发挥积极作用,仅仅理念好是不够的,如果处理不好它与周围因素的种种关系,甚至是徒劳的。但认清通识教育真正的教育功效,才能使我们应对学界和社会不同声音更加清醒。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英]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2]白彤东.从美国通识教育反思中国大学教育改革.高教探索,2010,(6)文中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不清提出批评

[3]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东方出版社,1999,(44)

[4]赵晓力,吴飞.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一次以经典细读与小班讨论为核心的通识课程试验.国外文学,2006,(4)

[5]杨九斌.通识教育在美国近一个世纪来的成就与危机.华东师范大学,2012,(4)

[6]王纾.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以学生课程学习体验为视角.外国教育研究,2012.

猜你喜欢

实践效果教育功能通识教育
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微课资源实践效果研究
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实践效果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