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领导权”理论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2016-05-30李晓阳

学理论·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市民社会

李晓阳

摘 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的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思考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深刻分析了“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他认为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可以改造社会意识形态,从而最终获得政治领导权,这一理论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在阐述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内在一致性的研究,分析了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重要阵地之一的中国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现状,理论结合实际地提出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掌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039-04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是著名的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在二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并获得广泛的评议。尤其是在著作《狱中札记》中,他通过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研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他的“市民社会”理论,并系统地阐述了“文化领导权”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极大地创新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是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对“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内在一致性的研究,指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当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状及解决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相关举措。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在《共产主义宣言》发表后,尤其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之后,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为了进一步探索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相关因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社会要素做了深入研究,但是他们的视野多数聚集在对政治和经济要素的研究上。他们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实践的总结,普遍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唯一途径,认为无产阶级若要取代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暴力夺权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他们在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较多地思考了如何“通过暴力革命夺取对政治和经济的领导权,进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然而葛兰西在探索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这一问题时,独辟蹊径地把目光集中在对“文化领导权”的占领上。他在看到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的西欧部分国家,同样进行了暴力夺权的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却纷纷遭受了极大的挫折的现状后,开始思索为什么社会条件和革命条件更为成熟的欧洲国家却没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于是葛兰西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现实进行了重点研究,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国家”“市民社会”“知识分子”等要素作了认真分析,指出由于资产阶级掌握了文化领导权,在舆论上控制了“市民社会”,因此从意识形态上获得了维护、巩固政权的合法基础。因此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首先夺取对文化的领导权,控制和改变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进而占领和掌握意识形态阵地,从根基上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他认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开展革命的过程中要首先获取对文化的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形成和高度发展,取得文化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过程中的重要性要甚于夺取政治领导权,只有通过掌握文化领导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夯实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精神根基,进而摆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从根基上动摇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同时葛兰西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领导权的获得不是一个短暂的暴力过程,而是一个缓慢的理性化进程。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即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宣传、渗透自己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主张,建立起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阶层,在开展革命的过程中,通过夺取文化领导权,控制和改造“市民社会”,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进而夺取政治领导权。

深入思考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毫无疑问会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惊醒:一个阶级如果掌握了文化领导权,控制了意识形态阵地,势必会壮大这个阶级在社会大众中的民众基础,打造出属于符合这个阶级意志的“市民社会”,这样势必或巩固、或动摇社会的统治基础,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权的稳定性。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路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前提,来对待和处理有关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问题,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抓好青年知识分子聚集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始终遵循“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

“文化领导权”,又称“文化霸权”。其中“霸权”这个词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它才被用来表述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进行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葛兰西在思考“文化霸权”问题时,赋予“霸权”一词以新的含义,他认为霸权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同时他觉得这种支配或者控制关系不只是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性的支配。通过对“霸权”一词的进一步阐释,葛兰西提出了自己的“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理论:即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政治、经济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已经由传统的通过暴力控制的政治领导,转为通过掌握文化领导权来进行文化控制,即通过对道德和精神等舆论方面的宣传,让公民自愿地接受代表资产阶级意志的法律制度、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符号,建立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市民社会”,进而实现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葛兰西在研究“文化领导权”理论时,首先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现实入手,对政治生活的两个中心:国家和市民社会,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他认为政治生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国家和市民社会,在这里他将市民社会定义为一种相对于国家的社会关系,即由社会政党(非执政党)、行业公会、教会、学校等民间社会组织构成的,代表着社会舆论的社会关系的联合体。

在《狱中札记》他提到:“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的‘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2]因此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和国家都属于上层建筑,而现代国家则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结合体。

葛兰西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解既不同于黑格尔的具有伦理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作为经济基础代表的“市民社会”理论。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不同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单个人的联合体”,同业公会这样的私人团体便是其基本组织形式。他认为市民社会并不具备完善的伦理性,是社会生活中典型的私欲横流,利益冲突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3]。而对于国家,黑格尔则认为国家是伦理的完善实体,可以通过管理和统治来缓和市民社会的矛盾,来完善市民社会的伦理本质。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则认为市民社会代表着经济基础,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体,国家则是上层建筑,“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4],此后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进一步表明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他认为市民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国家的性质,而国家的性质又对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葛兰西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理论见解,虽然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有所不同,但却是对他们理论和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通过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及关系的研究,葛兰西毫不犹豫地将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社会)都归类于上层建筑,他认为市民社会和国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具有贯彻阶级意志的作用。其中国家政权作为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暴力机关,是阶级专政的工具,通过军队、法庭、监狱等执行机构,来实现控制人民群众的目的,进而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市民社会则具有舆论特征,它由政党(非执政党)、公会、教会、学校等民间社会组织构成,是代表着社会舆论的社会关系联合体,通过发表看法和提供建议的方式来对政权施加压力,影响国家政策,来实现本阶级的意志。葛兰西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现实的研究发现,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是发达的国家政权,其政府机构却越精简,市民社会的发展反而更壮大,出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现象,同时市民社会中的民间社团组织、舆论传媒等对政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样的发现让葛兰西认识到市民社会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性,并对市民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葛兰西认为,构建稳定的市民社会群体对保证政权的稳定具有极大的意义。尤其是在当时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转变了原有的暴力统治方式,开始运用市民社会中的民间团体、组织,传播符合资产阶级意志的舆论,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意识形态灌输,使广大民众逐渐接受了其统治的合法性,进而完成了代表资产阶级意志的市民社会的构建,实现了资产阶级统治方式由政治领导权与文化领导权的结合。于是葛兰西在强调上层建筑中市民社会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时,结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实际,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其实质在于:通过掌握文化的领导权,渗透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逐步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中的市民社会群体,进而影响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基础,从夺取文化领导权的角度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是与列宁夺取政治领导权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他的这一理论是基于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的研究,也是对当时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困境指明的一条创造性的思路。葛兰西对文化领导权问题的阐述及分析,充分表明了掌握文化领导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国家政权统治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这一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我国当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提供了帮助。

二、“文化领导权”理论与意识形态掌控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包括理论、思想和文本,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同时意识形态只能是占据统治地位阶级的精神文化体系,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却占据支配性地位。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及融合,其核心归根结底仍然是意识形态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实质即是意识形态的掌控。因此不管是文化领导权的获取,还是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掌控,其根本都是统治阶级为了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维护统治地位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获取文化领导权与加强意识形态掌控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葛兰西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的、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他认为,对国家政权而言,统治阶级对其政权的维系除了依靠暴力机器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之外,还必须运用好文化的领导权,牢牢掌控好意识形态,以使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意识形态的掌控,则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统治和阶级利益,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确保符合其阶级意志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葛兰西关于夺取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质就是加强意识形态的掌控。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文化领导权,运用教育研究、新闻传媒、道德宣传和思想引领等多种方式,将符合自身阶级利益的观念和意识灌输给广大民众,实现对民众及整个社会的思想控制,进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巩固自身的统治,于是就实现了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意识形态掌控的有机结合。反过来,作为具有革命动机的被统治阶级,也同样可以通过获取文化领导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来动摇乃至摧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继而推翻现有政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研究探求的就是通过获取文化领导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进而动摇资产阶级统治基础的方式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同样他的这一理论对我们的目前政治生活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掌控的重要性,以更好地处理我们政治生活中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三、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经济发展模式、科技理念、文化元素的同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进行着不断的渗透,试图通过动摇意识形态基础来影响我国的政治生活,意识形态现状日益严峻。

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当下中东国家的政治现实的观察及分析,我们会发现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是事关政党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政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如果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动摇乃至丧失,国家便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整个社会必将陷入一盘散沙,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政权垮台和政党衰败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面对当下的意识形态现状,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了精辟而又深刻的阐述,他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而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重要阵地之一的高校,其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好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把握住这一意识形态阵地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二)当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现状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高校已毋庸置疑,然而通过现实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1.社会转型附带而来的多元社会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随之带来了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造成当下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进而影响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的地位,造成了“三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的迷茫和无所适从。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快速转型,毫无疑问会伴随着困境和阵痛。就业愁、看病贵、养老难乃至社会阶层固化,都是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当这些无法逃避的社会问题被人为地过度渲染,当社会的阴暗面被不良媒体片面地夸大报道后,人们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乃至冲击,这种思想的波及、意识的冲击过程,对青年大学生影响是首当其冲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和认同,削弱了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间接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健康形成。

2.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破坏着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不良政治用意,西方个别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依然在偷偷进行着。他们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我国不同社会团体和成员进行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意图通过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扰乱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活环境。

在校大学生仍处于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时期,对意识形态渗透的抵抗能力还相当薄弱,在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过程中,容易因难以辨别是非,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疑惑乃至动摇个人的信仰。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正是利用在校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文学、影视、科技产品等多种媒介,不断向他们兜售、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力图从根本上动摇大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影响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观念,西方敌对势力针对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已经使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3.以网络为主体的多样化宣传方式难以管控,破坏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性看待。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价值观传播的终端工具,而当下中国快速增长的网民数量,已经形成了空前的社会“网络力量”,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和渠道,成为越来越多民众尤其是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发布个人看法和意见的普遍途径。然而网络平台存在着不易管控的特性,充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被人故意扭曲消息报道和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社会思潮,其中多数信息不乏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背后操纵和刻意为之,这些垃圾乃至危险的信息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破坏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看待。

这些严峻的挑战使我们不得不慎重思考该如何处理当下高校的意识形态问题。毫无疑问,作为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双重阵地的高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因此,高校党委和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念,是处理好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思想保障。

四、“文化领导权”理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

通过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夺取文化领导权,抢占意识形态阵地,是影响社会稳定乃至政权更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待、处理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时,尤其是当下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时,我们务必要提高警惕,谨慎对待,要始终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解决好当下中国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

(一)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指引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正确导向

强化思想引领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党委是开展校园思想引领工作的领导者,要始终坚信“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要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时刻不放松对高校教职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通过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筑牢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思想阵地。

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培养和提高广大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立场,带领党员干部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姿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进而开展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学部门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方式,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形成指引方向。

(二)坚持立德树人,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坚持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代的精炼概括,是值得普及推行的优秀价值观念系统,它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开展大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德树人,积极推广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高校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坚持立德为先,积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在校大学生通过学习和践行正确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同时高校也要坚持培养个人品德与传授科学知识并举,通过形式多样、新颖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来帮助广大学生树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为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青年学生根基做铺垫。

(三)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树立好典型、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对青年学生的危害

树立正面典型、传播正能量是培养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有效途径。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承担着在学生中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责任,高校基层党组织一方面要指导并帮助学生党员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他们积极主动地为周围的同学排忧解难,努力做弘扬正能量的典型,来积极推动正能量的传递。另一方面要积极发现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通过表彰并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来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带动更多青年大学生学先进、做典型,传播正能量,来抵制并消除不良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社会思潮等信息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

当下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解决好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任务。我们在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通过采取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面典型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将之贯彻在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树立先进学生典型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在密切关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状,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的同时,努力增强广大高校教职工和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最终实现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掌控,牢牢坚守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4.

[2][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8.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猜你喜欢

市民社会
城市品位的治理型建构
“皇帝”观念对我国古代市民社会形成的影响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市民社会批判
论城市居民自治的概念、发展与价值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轨迹
从“政治解放”概念看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思想的关联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