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政治学研究的新动向及其思考
2016-05-30曾祥明
摘要:当前国内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研究中既有继承也富开拓,主要的关注点在政治理念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四个全面”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创新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青年政治学论坛;政治理念;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1-0077-04
2015年11月21日,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举行的第六届“青年政治学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与青年学者,围绕“深化改革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理念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四个全面”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创新研究五个方面。
一、政治理念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学者肖俏波博士通过思想会通与文本诠释的方法研究了先秦儒家政治理念的演证。肖俏波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借鉴和转化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资源。肖俏波在系统梳理自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等先秦儒家政治理念的基础上,概括性地指出“公、生、分、和”是先秦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所在。“公、生、分、和”具有“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公”是先秦儒家政治理念之出发点,“生”与“分”如先秦儒家政治理念之鸟的两翼,“和”是先秦儒家政治理念最终归宿。最后,肖俏波还指出,思想会通与文本诠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有助于整体性地把握先秦儒家政治理念,为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合法依据。
政治学博士张继亮以约翰·密尔的分配正义理论为例,剖析了正义视野下人类发展的伦理问题。张继亮指出,传统上人们认为由于约翰·密尔是一名古典功利主义者,所以密尔很难以一种一贯的方式坚持分配正义观点。张继亮认为,实际上人们对于密尔分配正义理论的这一传统观点的认知有失偏颇,密尔持有一种抽象的平等待人的分配正义主张。在抽象的平等待人的分配正义观念下,密尔提出了三种具体的分配正义观点:(1)在财产分配领域,人们应按付出与所得相匹配的原则来分配财产;(2)在税收领域,按照缴税能力平等原则来缴税;(3)在社会福利领域,按照人们的最低需求原则来分配生活必需品。密尔的这些具体的分配正义观点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社会的功利”或“人类的发展”。除此之外,密尔的分配正义理论具有历史性,即他认为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有不同的表现,这些分配正义原则可以根据“社会的功利”或“公共利益”进行调整。张继亮最后说,创新性地吸纳密尔的这些理念观点对于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青年学者曾祥明博士以“大视野”“大历史”“长时段”的视角科学分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基本命题与鲜明特色。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集中体现为“四个全面”,由复兴治国、依法治国、勤政治国、治党治国、生态治国等基本命题有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大国视角、国际视野、创新精神、民本意识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深刻地回答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宝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当前执政党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河北工业大学任福全老师探索性地研究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基础。任福全认为,习近平通过一个梦想“中国梦”、二个保障“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五个建设体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立体式地构建了其治国理政的宏大格局。任福全指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要义。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助理研究员邸晓星博士系统梳理了当前习近平的党建思想论述。邸晓星分析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从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邸晓星认为,习近平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全新阐述了自己的党建思想。习近平的党建理论认识把握了党的建设基本规律,遵循党的建设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体现出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鲜明特征。
三、“四个全面”研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副教授龚艳博士对社会主义的实质法治观进行了研究。龚艳认为,形式法治观与实质法治观的争论既热播于国外学界,也在国内学界有着重要的反映和影响。对于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而言,这也是一道必须选择的难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即社会主义法治应秉承实质法治观,因为社会主义法治是良法和善治的结合。良法是法治的灵魂,没有良法难以称之为法治,更难以达到善治。因此,良法是法治和善治的前提和必要基础。当然,仅有良法也不行,在良法的基础上,还要外加善治,如此方能称之为社会主义法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蔡英辉老师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蔡焘合作研究了地方行政立法的风险控制问题。他们认为,行政立法的功能在于契合社会目标,各方公共利益和谐并存,避免公权力滥用,超越区域本位主义。立法主体扩容后,由于立法协调机制缺乏、规划引导匮乏、监督制约缺位、立法技术不足等原因,法域冲突可能日益扩大,其危害不容忽视。因此,要疏解地方行政立法冲突,其路径在于:(1)全国性立法与地方性立法兼容,督促地方立法超越区域界限通力协作;(2)拓展地方立法主体范围,尊重城市和乡村的利益;(3)司法体系及时介入,重视立法后评估反馈;(4)鼓励法学家、律师等参与立法,地方政府立法与人大立法衔接,实施公开透明的事前审查、同期控制、事后救济,促使政府进入服务公益的良性发展轨道。
南开大学张红侠博士研究了天津法治建设中居民法治观念的培养问题。张红侠认为,居民法治观念的培养对于居民个人和群体来讲是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来讲是个艰巨而又必须要解决的历史性任务。张红侠结合建设法治天津的历史任务,从天津实际出发,分析了法治天津居民法治观念的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自身法治水平提升与市民法治教育水平提升相结合的居民法治观念培育路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副研究员薛冰对坚持依法治国与发扬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薛冰认为,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需要国家深化并提高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的层次与水平。实现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统一,应当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的实现需要依法治国的保障和支撑。薛冰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以民众性作为民意表达与立法基础,就能够实现坚持依法治国与发扬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南京农业大学曹瑞冬老师从探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出发,研究了从党风建设到依法治国的辩证发展。曹瑞冬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深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强调突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人民的呼唤、时代的诉求,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曹瑞冬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专题的探索,深刻分析中国党风建设与依法治国的状况,从而明确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背景下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定位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责任与操守。
关于“四个全面”的研究是当前政治学界重点讨论的话题。以上五位学者分别从自身的研究兴趣或工作实际出发,考察了当前法治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龚艳博士的研究开篇就抛出了社会主义实质法治观的命题,引发了与会学者对于当前法治建设的审慎思考。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法治、善治的有机统一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观应该是一种实质法治观,而不是形式法治观。这对于引导当前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认真履行自己职责具有深刻的价值导向意义。蔡英辉和蔡焘的合作研究更加具体务实,他们以重庆某地的立法实践剖析了当前地方行政立法中的风险问题及其原因,并进而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两位的研究源于问题、直面问题,对地方行政立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张红侠博士的研究对于我们培育法治理念、构建公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富有启发。薛冰研究员考察了坚持依法治国与发扬人民民主的辩证统一问题,对于我们在现实层面如何看待公民权益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曹瑞冬老师指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对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肖雪涛博士研究了党对人大的法治化领导。肖雪涛指出,要加强党对人大的法治化领导,使之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曲洪波及其研究生王瑜璐合作研究了党的领导与“依宪治国”的有机统一问题。他们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的精神出发,认为如何处理党的领导与“依宪治国”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党领导下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之一。他们提出,坚持党在宪法范围内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总结,加强党的领导与“依宪治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坚持党的领导,也是社会主义“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郭鹏博士从民众话语权切入,研究了协商民主的实践与研究的逻辑起点。郭鹏认为,民众话语权是指民众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愿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理性表达、合理监督,对公共决策产生实质影响并获得及时反馈的一项基本权利。无论何种形式的协商民主实践都必须以一定程度的民众话语权实现为前提,但民众话语权的实现并不必然意味着协商民主实践。多数协商民主研究将协商民主与民众话语权联系在一起,以民众话语权为逻辑起点符合协商民主下一阶段研究需要。
五、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创新研究
复旦大学王学荣博士以“‘管理与‘治理之辩”为题思考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王学荣认为,“管理”与“治理”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一方面,既不能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治理”简单地等同于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国家治理”;而另一方面,也不能将这二者完全割裂开来,中国古代“治理”思想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经济治理现代化是基础,政治治理现代化是保障,文化治理现代化是灵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关键,生态治理现代化是重要条件,党的现代化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这标志着我党治国理政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南开大学刘凤博士对社会治理体系的机制、运行逻辑与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面对日益紧迫的社会治理议题,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并保障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显得尤为重要。从治理理念内涵出发,社会治理体系可以看作是以领导机制、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和自治机制为核心,以有效供给公共服务,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激发社会活力为目标的联动协同体系。继而,刘凤认为,可以根据社会治理的三个目标理顺各个机制的运行逻辑,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协作的有效性,需从克服路径依赖、明晰主体偏好、培育社会资本、强化制度供给四方面出发优化其运行策略。
天津师范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研究生于浩宇分析了“一带一路”在区域治理中的战略运用。于浩宇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和引擎,是我国为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全球经济发展而提供的中国智慧。作为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区域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拓展国际战略空间,还有助于统筹区域全面发展、完善区域治理结构,为解决我国当前区域治理中存在的难题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战略运用。
江苏省委党校老师刘志刚博士以结构功能主义和政治系统论的视界分析了当下中国反腐倡廉对于国家治理的理论意义。刘志刚认为,反腐倡廉不仅是当下中国为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需要,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说其更具有理论意义。当下中国的政治系统面临着极大的政治系统自我发展的困境以及社会各阶层要求“输入”的压力,而中国的政治系统的体系结构(国家治理体系)又难以实现有效的系统输出以释放和缓解压力。理论上可以通过反腐倡廉优化原体系结构,以实现政治体系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最终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
河南大学副教授崔会敏博士以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为例,探讨了美国高校利益冲突管理问题。崔会敏认为,高校利益冲突是指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私人利益与其承担的管理角色及教学科研职责之间的冲突。美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利益冲突管理制度规范,通过对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利益冲突管理政策文本的研究,对美国高校利益冲突管理内容与程序进行详细介绍,总结美国高校利益冲突管理经验启示:以人为本的利益冲突管理价值导向;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及三级管理体系;独立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流程;防止利益冲突社会文化氛围浓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都在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命题。王学荣、刘凤、于浩宇、刘志刚、崔会敏五位青年才俊都对这个问题展开自己的研究。王学荣从“管理”与“治理”的词义辨析开始引出了他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思考,从我党在“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理念转换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标志着我党治国理政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刘凤全面展示其从治理理念、治理机制到治理路径的研究,对我们把握什么是治理、谁来治理以及怎么开展治理富有启发。于浩宇从国际关系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价值,他的研究开拓了我们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刘志刚借助结构功能主义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当下中国反腐倡廉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内涵。崔会敏通过分析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利益冲突管理问题及其经验,以小见大,探讨了我国当前社会治理中可借用的一些经验启示。综观这五位学者的研究,他们都重视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风险管控、社会风气、国际国内统筹谋划等来思考如何做好治理,对于下一步的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Abstract: Currently,domestic youth study in the socialist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inheritance and rich pioneering spirit,the focus on political philosophy,Xi Jinping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of governance the nation,research into “four comprehensives”,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social governance and state governance innovation.
Key words: Young Political Science Forum;political philosophy;social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