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阿坝州羌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调查与思考

2016-05-30黄代君

大东方 2016年1期
关键词:碉楼茂县阿坝州

黄代君

羌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华夏先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几千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阿坝州是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是羌族历史、文化、风俗保存最为集中的地方,约有人口165800,约占我州总人口的18.8%,是羌族文化底蕴最厚重的地方,也是羌族文化最古朴、最纯真和传承最好的地方,是全国羌族文化的核心保护区。

一、阿坝州羌族传统文化概况

(一)羌族语言、文字现状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说这种语言的羌族居民自称“日麦”、“尔玛”等,这些都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的语音变化。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较场区、中部的沙坝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南部方言主要分布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虒区。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越来越少,羌族语言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特色建筑、服饰

羌族的民居建筑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他的代表是羌族的碉楼,是羌寨标志性建筑。

阿坝州羌族所居之处,“依山居之,垒石为室”。住房一般依地取材,用石块随手砌成,有二、三层之分,多为平顶房。房背用黄泥夯实挡雨,略有倾斜面以利排水。两层房加修牲畜圈、茅厕;三层房底层为畜圈、房屋之间用一独木梯相连。三十、五十房聚为一寨,即为羌寨,分别座落于高半山和河谷地带。建于西汉时期的理县桃坪羌寨,经历了2000多年岁月冲刷,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羌族服饰,羌族刺绣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上,羌族服饰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俗称“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为多。

二、阿坝州羌族文化保护情况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主要聚居在茂县、汶川、理县。茂县自古以来便是羌族主要聚居地,也是羌文化的核心区,在这块土地上承载着丰富的羌族历史和文化。茂县拥有全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万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继承

文化工作者及羌族民间艺术爱好者,深入羌族村寨,对羌族民间文化进行了收集整理,收集整理羌族民间故事百余篇,编辑《羌族民间故事辑》4册;收集音乐资料一百多首,收集整理出了《羌族巫师古唱经资料辑》、《羌族巫师古唱经译》;收集整理并灌制录音磁带《萨朗舞曲》1盘、《羌族民歌》1盘;挖掘羌族民间体育项目十余项。

茂县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羌族的“羌笛的制作和演奏技艺”、“瓦尔俄足”、羌绣、羌族多声部、羌年,成为茂县羌族文化发展很好的品牌。四川省首批非物质遗产项目六个。茂县被阿坝州列为首批的非物质文化项目50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4处,共分为十类,其中羌族民间文学63个,羌族音乐11个,羌族舞蹈5个,羌族戏剧5个,羌族曲艺1个,羌族杂技与竞技9个,羌族美术5个,羌族手工技艺10个,传统医药3个,羌族民俗22个。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羌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由于各种原因濒临灭绝,特别表现在传统的生活习俗,建筑、服装服饰、语言、民族歌舞的范围已越来越小了。

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方面,在加大《文物保护法》宣传的同时,加强对县境内的古羌建筑、古遗址、古墓群申报重点保护单位工作,茂县境内15处重点保护单位已列入国家、省、州、县级保护单位,并依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

茂县打造了原生态歌舞《羌魂》,弘扬了非物质文化。2010年初,《羌魂》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调演”活动。茂县作为全国最大的羌族核心聚居区,不仅是研究岷江中上游羌族古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羌族非物质文化天然的活态博物馆,在羌族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省、州文化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编撰完成《茂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实施细则》,提出以羌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目标,着力抓好“一廊、一区、一园、”(即以九环线为主体的羌族文化走廊,以赤不苏、沙坝、较场为核心的羌文化原生态保护区,以羌城为重点的羌文化产业园)建设思路。全面推动全县羌文化恢复发展。

三、加大保护力度,确保羌族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羌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力度

羌族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层面上显现出的“重经济,轻文化”思潮以及在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的强大冲击下,我国各民族聚居及杂居地区的语言生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少数民族语言汉化速度惊人,羌族亦在此列。到目前仍传承羌语的地区已屈指可数。事实上,大部分羌族村寨的居民主导语言是汉语。所以羌族语言文化已经濒危。

阿坝州除继续在茂县的3-8年级开设羌语教学外,还将在汶川、理县、松潘等羌族主要聚居区的3-5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羌语教学,每周至少保证一个课时教学。让羌族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使孩子们认识、了解自己的文化。羌语不仅承载着羌族的历史和文化,它还是羌族独特世界观的体现。如果羌语消失,很多文明成果恐怕也会烟消云散。必须毫不迟疑的加强羌语言保护。因此应设立羌族语言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为推动政府行为以外的资源有效整合,为真正关心羌族语言和文化保护的组織机构和个人提供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

(二)加大羌族建筑文化的保护力度

羌族建筑特色鲜明,特别是羌族碉楼与石砌民居,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智慧,是值得保护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区自古以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带,不曾发生特别大的区域内文化断裂。羌族民居建筑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典范,同时也是羌族人宇宙观、宗教观、哲学观、自然观和审美意识的物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汶川县碉楼,主要分布在威州镇、克枯乡、龙溪乡、绵虒镇、草坡乡境内村寨,有着悠久历史,其建筑年代大多4—5百年的历史。当地老年人讲,其中有的碉楼还有几千年的历史。羌族碉楼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远在汉代就为人们所称赞。雄伟壮观的羌族碉楼,由于历经战乱,保存完好者为数不多。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类碉楼当年的功能均已丧失,人们弃调拥进城镇,难以修缮维护,各类碉楼即将成为濒危古建筑。

(三)加大羌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羌族的服饰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穿羌族服的人越来越少,如何使这一传统服饰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也是我们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服饰文化上,放眼未来,我们对羌族服饰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保护和传承:

首先,服装色彩应多样化,服饰应有强烈的时代感。单一色彩的蓝色、黑色、红色长衫正在为多色彩的长衫代替,茂县曲谷、黑虎等地的羌族姑娘百分之七十均有红彩,有的地方还着白麻布长衫,或染成棕色或深红色。随着服装质量的提高,色彩会异常丰富,出现在羌族人民眼中的将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其次,民族傳统服饰将继续发展。一部分服装款式将保留民族风格,仅在细节上略作改动。装饰上,穿金戴银成为财富象征会更加普遍。随之,手镯、耳坠等将更加多样化;在制作工艺上也更讲究精、美、纯度。

(四)加大羌族文化传承的保护力度

1.专项资金

由于缺少规划,各相关部门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合力,对人力、经济等资源也是一种浪费。资金也较困难,保护羌族传统文化,使羌族文化得以传承,必须设专项的资金。

2.对羌语人才的培养

关于羌族人才培养的问题,对于羌族语言文字的专业人才必须量身打造甚至宁可“按件生产”也不能批量浪费,必须保证“深造一个,成才一个”,并能“独当一面、带动一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一步步推动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摸索出民族文化保护的建设性方案。

我们应把羌族文化发扬光大,让世人都来了解。使云朵上的街市——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成为羌绣、羊皮鼓舞、羌历年、释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理县桃坪乡桃坪羌寨成为东方神秘古堡;茂县凤仪镇坪头村成为羌族特色文化聚居区等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羌民族传统文化会散发着羊角花的香味,踏着“云云鞋”向世人展示她独特的魅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州州委党校)

猜你喜欢

碉楼茂县阿坝州
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GHOSTS OF GUANLAN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一刻不曾停歇的茂县大救援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