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雄州双柏县彝族虎节保护与开发
2016-05-30杨勇
杨勇
摘 要: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彝族虎节的发展现状,然后重点从利益分配机制失衡、表演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活动的时间不确定、内容雷同性、宣传营销不利、开发中责任、内容的主体不明确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彝族虎节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彝族虎节的保护与开发对策:准确定位相关部门在开发中的角色,明确文化持有者的责任主体地位、加强彝族虎节的理论性研究、把“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时间用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制定完善的开发与规划、大力弘扬地方的名特产品。
关键词:双柏;虎节;保护与开发
一、彝族虎节的发展现状
“虎节”的主要内容是虎图腾舞,虎由男子饰演,舞蹈主要模仿虎的生活习性和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系列动作,祈求虎保佑村民平平安安。彝族的虎节具有神秘的图腾崇拜意味,具有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戏剧人类学等多重学术文化的价值。
关于虎节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的说法是,虎节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虎节完全与本民族的文化观念相契合,是特定文化传统背景的自然而然的产物。可以认为,虎节带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的特征。通过归纳总结,不外乎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虎是当地彝族人民的祖先
当地彝族人民自称是罗罗族,老虎叫罗麻,每年的正月初八,当地的彝族人民都要把虎接回来和他们一起过节。到了正月十五又把老虎送上山,送回去。这意思是把所有不好的灾难都带走。
(二)旧社会时候疾病多、灾难多
由于瘟疫的流行,在加上医疗条件不发达,没有医药,药草也很少,人口发展不起来。根据当地香通所说,1944年瘟疫大流行,在短短的两个月里,老老少少死了七十二人。当地的两个草医,都没有办法医治,只有烧香拜佛、求神驱鬼,所以他们就开始跳虎。从那以后,瘟疫就渐渐减少了。
(三)老虎教会了当地彝族人民耕种
一千多年前人类就在当地生存,但由于过去当地人烟稀少,群山环绕,森林茂密,生产落后,那时候人们不知道吃稻谷,也不知道它可以吃,是虎祖教会了他们。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彝族虎节被禁,一直到1988年才得以恢复。自恢复以来,由于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古朴神秘的魅力,立即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各省的专家学者纷纷涌向彝族虎节的发源地双柏县小麦地村考察调研。 1994年,双柏县彝族虎节在云南省澄江县举办的“中国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表演演出,引起了轰动。1997年,应日本邀请,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获得了成功。2000年,应法国邀请,双柏彝族虎节参加了在法国“蒙多瓦市蒙特利尔国际艺术节”演出,即刻受到法国人民的欢迎和来自世界各国民间艺术家的赞誉。从那以后,关于彝族虎节的各种学术论著、宣传图片、影视影像资料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出版,在新闻媒体上露面,从而大大提高了彝族虎节的知名度,也正因为如此,彝族虎节一步步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漂洋过海。在2007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初十),虎节的发源地法脿镇党委和政府共同举办了第一次法脿镇彝族虎节。2007年3月26日,在双柏县城妥甸举办了“首届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这以后每年彝族虎文化节的举办,大力的对外宣传了彝族的虎文化。
二、彝族虎节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彝族的虎节从1988年恢复至今,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开发起步较晚,究其根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利益分配机制失衡
随着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和楚雄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双柏县的旅游业也随之发展,但是在发展中政府相关部门和文化持有者之间合作双赢的体质和机制缺乏。导致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分配冲突。在开发中二者没有达成共同的组织体制,彝族虎节的开发并没有倾听民意的心声,完全掌握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掌控之下,文化持有者没有发言权,只能不折不扣的执行。
在调查中据当地村民所讲,彝族虎节的保护与开发仍然处于政府的掌控之下,作为地方的文化部门,必须执行党委政府部门的意志。没有考虑到当地群众的心声,特别是文化持有者的意见。这样就可能存在对彝族虎节开发存在变形。这种脱离了彝族虎节的母体文化和文化持有者的变形开发,带来的可能就是文化持有者对政府行为的质疑和消极应对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表演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彝族虎节原本是作为一种宗教祭祀性的舞蹈,在开发过程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它在转变为表演性舞蹈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表演的艺术效果,由原来的画彩妆表演变为现在的穿上衣服表演。这样就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彝族的虎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某些关键性的改变,笔者认为,会影响到彝族虎节的文化特征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残缺。在各种文艺演出中,最具有傩性质的老虎“送祸崇”,即当地人所讲的“老虎送鬼”的最后环节往往没有表演,这样就使观众只看到了整个仪式中所挑选出的几个舞蹈动作,如:老虎犁田、老虎插秧、老虎割谷、老虎打谷等部分动作,这就很难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对彝族虎节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一来就丧失了旅游资源在保护与开发中关于“真实性”与“舞台真实”的要求。
2.扮演老虎的数目随意变化。原本是八只老虎所跳的舞蹈,而在各种大型的文艺演出中,为了场面的宏大,扮演老虎的数目增加到了十几人甚至是数十人。在商业的演出中,做适当的调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表演性与彝族虎节的本来面貌相违背,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换取经济效益,这违背了彝族虎节发展其最根本的初衷,这是得不偿失的。
3.程序断裂。作为一种文化表演,观众往往只注意到呈现在眼前的表象,很少注意到视觉以外的东西。在演出中由于受到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有些程序就被删减了。比如:跳虎的第一个程序就是选虎,但是在表演往往就被取消了,这很难使游客看到彝族虎节其最原生态、最古樸神秘的一面,从而直接影响到彝族虎节的宗教性质。
(三)活动的时间不确定、内容雷同性、宣传营销不利
1.活动的时间不确定。传统的彝族虎节是每年的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但是县委、县政府等相关部门在举办每年彝族虎节的时间并没有固定下来,这就让有些想了解、参加彝族虎节的游客不知情。我认为,为了全面的展示中国双柏的彝族虎节文化,深入的挖掘其背后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应该把彝族虎节的时间固定下来,有利于民族文化节日活动的开展进行。
2.内容雷同性。每年彝族虎节的举办活动内容上的雷同性,让一些以前参加过的游客丧失了兴趣和新鲜性。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活动举办方应该全面、完整的结合当地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内涵,力求精彩、新颖,但又不丧失其最根本的文化内涵。
3.宣传营销不利。宣传创意上缺乏突破和新意。具体的来说,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只停留在了开展商业性旅游的推销和宣传,所取得的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责任、主体不明确
随着彝族虎节开发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彝族虎节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然要面对市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彝族虎节的开发责任主体是谁,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持有者认识都不足。彝族虎节的保护与开发仍然处于政府主导,地方的文化部门执行。开发商只是片面的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与当地的原生环境相协调。旅游者对彝族虎节的举办是持支持的态度,但是由于彝族虎节舞蹈表演过程中缺乏与观众互动,舞蹈动作过于“硬气”,不利于游客的互动参与。这就导致了旅游者对其了解甚少,有的甚至是不知道,就只能看到呈现在眼前的,对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无所知。特别是当地的村民,作为其文化本身的持有者,有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在调查中就发现有的村民认为彝族的虎节与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和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牵连,认为每年跳彝族的虎节就是一种负担,只是为了完成相关部门的要求。
目前双柏县彝族虎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低层次阶段,可以说只是一味的为了迎合旅游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还是文化持有者对彝族虎节的开发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出现了开发内容上的不统一,况且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认识阶段,还没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去前瞻和开发。相关政府部门对彝族虎节的开发仅是进行舞蹈产业的开发,这种脱离了彝族虎节的母体文化开发,忽视了彝族虎节的生态语境,丧失了其原汁原味的古朴神秘、原生态。而且这正也是文化持有者和当地村民所难以接受和认同的。
彝族虎节在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是究其根本,有一点可以表明,那就是作为彝族虎节发源地的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村的文化持有者和村民的“权、责、利”严重丧失,这就导致了相关政府部门和文化持有者之间所存在的利益分配冲突。
三、彝族虎节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保护与传承民族民俗的传统文化,任道而重远。正如美国学者佛克斯所说的一样:“旅游业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饭,也可以烧掉你的屋。”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其它行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考虑,本着开发要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贡献,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各司其责
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原汁原味”的开发,做到不变味,不失其原真性。同时还应该利益均沾,符合民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各自职责,来共同保护彝族的虎节,以达到代代相传,永不消失。
(二)加强彝族虎节的理论性研究
彝族虎节的保护开发首当其要的问题是明确要保护什么,开发什么,怎么开发、利益的分配等。因此就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如:1997年在双柏县举行的首届中国彝族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其很好的一例,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确立其保护开发的具体准则,达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合理有序的利用,最终达到效益与经济双赢的目标。
(三)用法定形式固定节日时间
目的在于约定俗成,便于群众参与,最好以农历二月初八确定。文化节内容不确定,要力求体现本民族和本土文化特色,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切忌千篇一律,年年出现雷同。节日期间要重点渲染浓厚的彝族虎节氛围。如:体现民族特色的图腾装饰,用于充分展示彝族虎文化元素。
(四)制定完善的开发与规划
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考虑,循序渐进,有序推进,进行梯度开发。如:借助其2006年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一项项殊荣,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深入发掘研究,短期成立中国彝族虎文化研究会,积极向云南省政府申报,抢注域名和商标,使彝族虎文化资源尽快转变为现实的经济实力,中期建设彝族虎文化博物馆,长期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以达到全方位的保护。
(五)大力弘扬地方的名特产品
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举办虎乡长街宴,形成自己的风格,把它打造成彰显双柏特色的一张名片。如:野生菌、野生蔬菜、独具地方特色的羊汤锅等。充分借助地方优势,挖掘丰富文化内涵,开发与其相关旅游工艺品。如:当地特有的民族乐器、虎头鞋、虎头帽、虎图腾柱、虎沙发垫、虎汽车垫子、印有虎图案的彝族服饰等等,这样一来既满足了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又增加了收入。地方的土特产品是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最感兴趣和关注的,抓住旅游者的这了消费心理,把地方的土特产品如:妥甸酱油、白竹山茶叶、鄂嘉蜂蜜、双柏核桃等做大、做强,一方面增加了地方企业的收入,另一方面,外地来的旅游者走的时候往往都要带一些回去馈赠亲朋好友,达到双赢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唐楚臣.中华彝族虎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 杨国良.楚雄州基层文化建设启示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3] 谷跃娟,王翼强.双柏彝族老虎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 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 [美]史密斯主编,张晓萍等译.东道主与游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6] 云南省旅游局编.云南导游基础知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7] 杨正权.滇中香格里拉双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