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省域文化产业行业布局差异化研究

2016-05-30胥轶陈敬良宗利永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差异化

胥轶 陈敬良 宗利永

摘 要:文化产业规划文本是研究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文化产业规划文本中的省份-行业社会网络关系,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心度指标测度各省市在发展具体行业类别中的侧重,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省市或自治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同质化发展,缺乏地方特色,欠缺战略规划考量。因此,建议优化区域文化发展布局,差异化发展,创新内容和形式,构建产业价值链,积极推动产业联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为“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区域文化发展;中心度;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 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1-0082-07

1 研究背景

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行业政策法规支持;各省市文化产业特色定位不准等,严重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来引导和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国内一些学者已从政府职能转变、文化产业战略、文化产业政策设计、政府支持等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某个省或市,或者仅对文化产业政策本身进行理论探讨,对政府制定的文化产业规划或政策研究关注较少,而文化产业规划文本研究是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层面,文化产业政策文本是国家制定并付诸实施的旨在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是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的体现。因此文章根据收集的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文本,整理出各省市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侧重发展的行业,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省份-行业关系,探讨区域发展文化行业的策略,为制定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在社会学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是刻画网络形态、特性和网络结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是一种从数据分析-确定网络结构-归纳总结的经验分析。SNA强调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体、企业、独立组织或各种团体,不过“关系”很宽泛,要找出网络内在关系格局在结构上的规律,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复杂的统计技术[1]。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在于理清行动者之间、行动者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其中社会结构既可以是行为结构、政治结构,也可以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基于该方法的特征,研究通过统计各省份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别,探究各省之间文化产业发展侧重与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网络分析法不能提供一个系统的方法将不同的关系数据升华为有意义的理论成果,其仅仅是一种分析工具。它在动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格局)和动态分析(网络结构如何演化)方面显得薄弱[2],相应的分析还要从现象洞察到其背后社会关系的深层含义。

3 基于2-模网络文本挖掘

3.1 数据来源

3.1.1 研究样本

本研究样本是各省、市、自治区在十二五期间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实际收集过程中发现,各地方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名称有所不同,大部分是××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或者是××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是有部分省市名称是××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省十二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如广东省十二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经查阅具体文本,提取明确注明有侧重发展文化产业某领域的文本内容。

研究拟采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本,从公开渠道暂未获得云南、西藏两省区的相关的规划文本,其中新疆是文化事业“十二五”规划,黑龙江是十二五时期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这两个地区的政策文本并未涉及有关重点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的内容,基于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建模的可操作性考虑,研究将从公开渠道实际收集27份规划文本作为研究对象。

3.1.2 行业类别

随着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逐步兴起和长足进步,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4)》进行修订,于2012年7月颁布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

依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5层,共两大部分,10个大类,50个种类,120个小类和29个延伸层。其中10个大类即文章采用的行业类别: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同时,在本次修订中,凡属于农业、采矿、建筑施工、行政管理、体育、自然科学研究、国民教育、餐饮、金融、修理等生产活动和宗教活动均不纳入分类[3]。

3.2 省份-行业关系2-模网络分析

3.2.1 2-模网络模型构建

首先,通过文本信息整理出各省份所发展文化产业里的具体行业类别,之后进一步转化成省份-行业关系2-模网络,见表1.

凡是文本里该省份明确表明发展的行业都记为1。各省份对行业的发展情况见表1.在Ucinet中,生成2-模图,如图1所示。

3.2.2 中心度分析

2-模网络的“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测量指标之一。个人或组织在其社会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权力,或者处于怎样的中心地位,通过对中心度的分析便可一目了然[4]。个体的中心度(Centrality)测量个体处于网络中心的程度,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主要包含3个指标: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5]。

1)度数中心度。一个事件的度数中心度是该事件所拥有的行动者数,点的度数中心度则是该点所隶属的事件数。一个点所隶属的事件数除以事件总数,就得到该点的相对度数中心度。一个事件的参与者的人数除以参与者总数,就得到该事件的相对度数中心度。

2)接近中心度。对于1-模网络中的一个行动者来说,该点到其他点的距离之和便是其接近中心度。而对于隶属网络中的一个点来说,这个距离之和等于该点与其他点的距离之和。但是,由于隶属网络是二分图网络,行动者仅仅与事件有关联,所以从一点发出的路径必然首先要经过该行动者所隶属的各个事件;同样的,由于事件仅仅与行动者有关联,所以从事件发出的路径也必然首先经过该事件所包含的各个行动者。

3)中间中心度。在1-模网络中,中间中心度关注的是一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居于网络中间。在隶属网络中,由于每对行动者之间的联络都要通过行动者参与各种事件来完成,因此,事件总是处于行动者之间的捷径上。与之类似,各对事件之间的联络都要通过行动者来完成,行动者总是处于事件之间的捷径上。对于一个事件来说,只有该事件的每对成员在该事件中相遇,该事件才获得中间中心度。

运行UCINET,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

结合图2可以分辨出度数中心度有4个较大的点,分别是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表明这些行业对文化产业领域控制力较强,其余行业对文化产业的控制力较弱。

点的接近中心度测量是一个行动者不受他人控制的程度,该值越小,点越是居于中心位置,在获取信息时越不容易受其他点的控制。如图3所示,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这4个点较小,说明在网络中受到其他行业影响越小。而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点较大,说明在网络中受到其他行业影响较大。

从中间中心度来看,由表2可以看出安徽中间中心度最高,处在很重要的桥梁位置,也就是说其他各个省市在发展行业时对安徽的依赖程度是比较高的。毋庸置疑的是,安徽在这个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链接作用。

在行业的中心度分析中,由表3可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都是最高的。这说明该行业处于网络的核心,大部分省份都发展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都是最低的,位于该网络的边缘,即很少省份发展了该行业。

3.3 模型分析结论

3.3.1 大而全的发展规划,面面俱到,同质化发展特征明显

通过中心度分析,安徽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都是最高,但并不能说明其文化产业发展优于其他省市,在其规划文本中,提到“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正是因为发展了大部分行业,所以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贵州,宁夏等省或自治区对于发展行业几乎面面俱到,发展模式欠缺创新,导致同质化发展特征明显。

3.3.2 地方特色优势挖掘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式较为单一

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地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意识不浓,文化资源未能转化为文化财富和市场资源,地方特色优势挖掘不足,形式单调,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尚未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大大削弱了其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3.3 部分行业跟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需进一步明确定位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3个指标在行业类别中最高,说明大部分省市或自治区都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近些年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具有较高产业集聚度和产业效能的专区,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不可否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速了文化产业规模集聚,在较短时间内集聚了较多的具有关联性文化企业,促进了产业互补、合作与规范发展,在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文化产业园区竞相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建设、投入及运营的结果与预期效应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则是借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进行圈地而导致地产化、空壳化[6]。

3.3.4 一些冷门行业不被重视,缺乏科学规划和战略考量

文化制造业是文化产品生产消费的物质基础,更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最低,处于整个网络的边缘,说明很少有省份发展此行业。由于我国经济处于战略转型期,利好政策促使许多地区跟风发展国家提倡发展的行业,急于求成,这种背景下,导致一些行业被冷落,大部分省市未从整体战略规划角度科学规划本省的文化产业发展。

4 建议与小结

4.1 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4.1.1 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有所取舍,突出特色。大而全并不是一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的必备条件。区域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细分原则下,我们追求的,也许不再是所谓的门类齐全,而是立足实际,与自然禀赋结合,选择适合本省产业基础、与发展能力及资本相匹配的产业门类。各区域应正确把握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特点、功能和规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一方面要优化文化资源存量布局,依靠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文化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引导各地立足于现有资源和条件,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4.1.2 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内容和形式,构建产业价值链

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向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演化。利用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使其成为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文化产品或服务。还要增加科学技术在文化变革中的作用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得文化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重组、不断创新。同时运用高新技术优化广播影视、图书报刊出版等传统传播途径,丰富文化内容生产方式及表现形式,促进文化传媒新格局的形成。同时要大力推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的相互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信息、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由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新兴文化业态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文化产品产生后,通过产业内部和跨产业资源的整合,打破部门界线和行业壁垒,形成相互带动、拉动明显的产业结构,促进新的文化形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1.3 加强产业关联,推动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协调发展

文化制造业通过产业链对第二产业的波及拉动作用大。其中,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通过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对第二产业的带动性最强。文化制造业的发展将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文化服务业属于“低中间投入、高附加值”行业[7]。文化服务业的进步不仅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制造业是文化服务业的基础,文化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服务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不断孕育和催生新的文化服务形式。而文化服务业为文化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持,是促进文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文化服务软实力的提高不仅使新型文化服务业层出不穷,而且加快了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得文化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要加快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推动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的互动与融合,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度,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4.2 结 语

文章引入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心度来分析省份与行业之间的关系,但文中所运用的指标测度并非全部,要真正实现社会网络分析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契合应用,还需要考虑区域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实力等因素,引入更多的指标测度来对行业特征间的关联以及文化资源利用过程的关联进行分析,从而使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更具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Wasserman Stanley,Katherine Faust.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4.

[2]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tctj.gov.cn/art/2012/7/11/art_2125_160326.html

[4] 朱庆华,李 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5] 刘 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应用(第二届社会网与关系管理研讨会资料)[M].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2007.

[6] 管 宁.切莫见喜不见忧——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39-44.

[7] 张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吉林: 吉林大学,2014.

[8] 高书生.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论导报,2012(3):14-15.

[9] 冯 华,温岳中.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82-86.

[10]陈少峰.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77-81.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差异化
电力线路差异化防雷改造措施的选定和效果评估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青岛市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