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工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16-05-30李琼
李琼
摘 要:随着社会现实的日益复杂化和人们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微信开展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立足于工科学院的大学生群体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提出以微信为载体,建立以学院为单位的工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微信;理想信念教育;工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3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曾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与时俱进,找准落脚点,在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特别是微信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应用概况
据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攀升至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这其中20-29岁之间的网民比例为29.9%,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可见青年学生网民依然是网民中的较大群体。笔者曾对浙江工商大学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40份,收回有效问卷410份,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应用服务多集中在社交网络(如QQ、微信、人人)和微博,其中微信以93.18%的使用率成为继QQ之后大学生们使用最频繁的网络媒介。受访者表示,即时、便捷、传播迅速、交互性强且具有一定私密性是其喜爱使用手机微信的主要原因。调查同时显示,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登录微信时间较长,约有67%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登录微信超过1个小时,其中有24.63%的学生甚至手机登录微信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只有33%的学生每天手机登录微信时间不超过1小时。
(二)大学生使用微信交流的特点
1.互动、主动性强
据笔者调查显示,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在于与朋友互动或主动性地发布自身信息,其中以了解朋友动态占比最高(79.27%),与朋友联络感情占其次,在兴趣圈找乐子和在朋友圈晒自己分别占位第三和第四。微信朋友圈作为典型的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发表的言论和提出的观点,在短时间内可吸引大量朋友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一个高效的信息传播平台。同时,由于可多人沟通交流,提供了朋友间互相影响的实时反馈,也成为在公共领域进行信息展示、交流与共享的良好平台。这使得大学生用户的参与是互动的、主动的,互信影响是有效的。
2.以学校为纽带的人际网络影响力强
由于微信的好友主要是QQ好友或手机通讯录上的朋友,使得微信朋友圈的成员身份经过了一层严格审查。“共同的朋友可互见,这种高度的共享性和互惠性使得‘圈子成为一个较为私密的组织,若非征得同意,陌生人很难进入这个‘圈子,从而保证了这一群体的组织严密性和感情牢固性。”[1]而调查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在受访学生中,72.93%的学生表示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和内容对他们而言没有被干扰感。
对于大学生而言,以学校为纽带的人际网络范围最广且重要,这也使得其微信朋友圈的绝大部分朋友也同样是大学生,这种通过学校建立的人际网络范围广且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探究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状况调研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内核”[2]。 “本质上是人对自己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2]“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理想信念的巩固,是一个不断调整强化的过程”[2]。青年大学生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没有高级精神追求、没有高尚品格情操、没有社会奉献思想、没有明确奋斗目标、没有艰苦卓绝意识、没有努力拼博动力、没有创新创造锐气。这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笔者曾对参加2015年浙江省某高校“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面试的8位高三学生进行了解,在问到何为“成功”这一概念时,有7位学生明确表示“成功”应与社会价值有关,但在问及具体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何处时,8位学生均未给出明确答案。这表明了准大学生群体有模糊的理想信念概念,但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应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笔者随即又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了解他们对“最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因素”的问答,结果显示,品行、才能、社会共享占据前三位,其次是知识、成就、生活幸福,也有不少受调查者选择了金钱、地位、权利、名誉等因素。同时,笔者对党员学生与非党员学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党员学生对“社会贡献”的价值认同度要比非党员学生高出7个百分点。而非党员学生在“金钱、地位、权利、名誉”等因素方面要高于党员学生。党员学生在“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无法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扰要比非党员学生更为严重,分别高出22.5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点。非党员学生中认为大学最重要项目是“文凭”的选择高出党员学生10.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党员群体的理想信念观念较普通同学要强一些。但是,不管是非党员学生还是党员学生,大部分都认为存在着“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理想与现实差距太远”等困扰。这说明“理想信念教育还亟待探索积极有效的形式和方法。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使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
(二)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的发展从内容、时效性、可接受性等方面,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近两年来,广大学生普遍喜爱使用微信交流,因此,要充分利用微信的优势以及大学生喜欢使用微信交流的特点,发挥师生共同的力量,以微信为平台,以情感认知为纽带,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群体动力的培育、微信意见领袖的培养、公共服务号的创建,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切身性、生动性、动态性和吸引力,积极建构完整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1.微信朋友圈:催生群体动力的虚拟社区
微信朋友圈集手机通讯录、QQ 好友和“附近的人”三种渠道为一体,以一种以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的交友形式,实现了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的融合。事实上,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沟通绝大部分发生在相互认识的同学和朋友之间,使得这样的线上沟通和线下沟通一样能获得信息、帮助、建议和情感上的支持,容易找到归属感和定位,能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还能进一步实现基于合作的集体行动。在群体中与他人分享、合作、协调一致的行动,是人的基础本能。有学者分析微信朋友圈,认为其从功能结构上可分成三个层次,底层是基础层面,也即“安全感、归属和身份感、个人投入、共同标识系统”,中间层是“信息交换与分享”层面,最高层是“集体行动”层面。这三个层面构成一个金字塔形[1]。
约翰逊竞争与合作理论模型曾产生一个结论:“同竞争目标结构、个人主义目标结构相比,在合作目标结构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人际吸引。”从群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当同学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工作时,相互团结的力量就产生了。这种力量进而使他们产生三种动力: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互助,力使小组成功;互爱,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而目前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活动是通过个人或组织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起,继而多人转发、行动,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成为一种集体性的普遍获得认可和合作的活动。浙江工商大学通过微信广泛发起的“晨起签到”活动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从这个角度上说,微信朋友圈可以成为催生群体动力,产生广泛合作的虚拟社区。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培育意见领袖,借助一定的活动载体,通过朋友圈的扩散、发布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而高校广大党员同学、辅导员、其他教师群体甚至是一些普通同学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意见领袖。
2.微信公共服务号:信息传播推广的有效平台
笔者对自身所在学院进行了实验,开通学生组织微信公共服务号,并运行一段时间,期间通过投票、有奖活动等形式增加了粉丝量,截至2015年1月4日,累计关注人数3 648人,在本院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笔者继而统计了2015年某4个月内点击量位于前20的微信内容,发现其中有6条是介绍优秀学长个人事迹的微信,有4条是与课程学习或竞赛有关的学业信息,其余10条分别是关于学院大型活动、学生风采展示、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对自身所在学院的微信公共服务号有一定的认可度,出于切身性的需求,他们在这一公共服务号中最乐意阅读的信息是关于榜样激励和个人发展的,这使得学院的微信公共服务号可以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阵地。而通过问卷调查也显示,78.1%的同学表示愿意转发来自微信服务号的内容。这使得学院微信服务号上发布的信息可以通过朋友圈的转发,产生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影响。
通过微信公共服务号的信息传播,可增强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微信公共服务号应成为高校日常对学生教育和引导中必不可少的平台。面对个人网络上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高校微信公共服务号应积极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政教育,要用创新的精神和开放的视角,从学生需求出发,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通过微信服务号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开展议题设置,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学生对相关信息的接受态度;在最恰当的时间发布信息以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并利用微信服务号有效开展危机公关。
三、借助微信平台建立工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
通过以上研究,结合群体动力理论,从学生工作实际出发,本文提出建立基于微信这一载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由于笔者所在学院为工科学院,这一模型带有明显的工科学院特点,具体则包括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院的品牌文化价值体系与平台的构建。如图1。
(一)通过微信开展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社科知识所形成的内在素养。人文素养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人文素养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基础薄弱、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缺少敬业精神、缺乏责任感和进取意识等特性。工科生由于自身所学专业特点,平时涉及的人文知识更少,学院可以尝试以微信为载体加强一些人文知识的传播。
笔者针对自身学院的大学生用户进行了调查,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微信服务号推送人文知识感兴趣,其中社会热点问题、职业规划和就业技巧、名人传记、社交礼仪、历史知识等方面内容会比较受关注。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是使其在理念和行为等方面得到培养,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获得各方面和谐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对科技人才的要求。这种教育应具有鲜明的文理渗透的特征,与专业文科教育的课堂教学相比,就必然要求实施途径和方法更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和针对性。今后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推送人文系列知识,选择工科大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本身实际结合较紧密的内容或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动态,吸引大学生阅读、转发,广泛涉猎与成长目标有关的知识,继而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评论和分享,加深人文精神体验,营造全学院人文素质的良好氛围。在过程中也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自觉,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软环境。
(二)通过微信加强工科大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帮助其建立目标,明确理想信念
理想只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才能落地开花,信念只有用现实做支撑才能不断强化。在2010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讨会”上,学者们一致认为,教育应该从生活的实际入手,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逐渐地将个人的生活和职业理想信念引导到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上来[4]。对于工科生而言,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调查表明学生在此方面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参与愿望,这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接触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并逐步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与就业方向。为此可以通过微信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践教育,通过在微信公共服务号上推送实习实践内容,如发布学院的实习实践管理制度,各类竞赛和项目的相关信息,实践基地的相关情况,实习实践的指导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情况等;在微信公共服务号上发起和组织学生的集体行动,如开展企业调研、组队参加专业竞赛、共同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等;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分享,为高低不同年级学生的群体动力传承与扩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全院营造浓厚的实习实践氛围,调动起同学们实习实践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同学尽快建立实习实践意识,通过实习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和自信心,逐步确立清晰的理想信念。
(三)通过微信开展学院品牌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归属感,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以学院为单位的品牌文化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学院的品牌文化体系建设,在精神、制度和物质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拓展与创新,可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对学院的认同度,从而提升学院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为此,在精神文化方面,学院微信服务号可加强院风、学风和教风等内容的推送,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方面的信息推送,培育良好的学院风气。制度文化方面,建立健全制度,然后通过微信服务号,全面上传学院制度文化内容,通过阅读、转发,意见领袖传播,扩大教育效果,形成正面引导,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将学院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建筑照片不定期通过微信服务号推送,并通过文字解释其含义,让学生从中获得熏陶,得到启迪。最后,应将学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加以凝练,形成品牌,通过微信对学生加以推送,为学院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 新闻记者,2013(5):71-74.
[2]于向东.坚定理想信念与践行群众路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2.
[3]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教学与研究,2011(4):11.
[4]陈锡敏,张云莲.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讨会综述[J].理论研究动态,20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