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现状与难题破解

2016-05-30杨志恒刘猛邹嘉琦张淑园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路径选择技术创新

杨志恒 刘猛 邹嘉琦 张淑园

摘 要: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标志着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研究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技术创新过程出发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进行探寻,从技术创新固有的属性出发,着重从理念和体制保障角度寻求破解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的路径。

关键词: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现状分析;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 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1-0039-04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以及多元化世界格局演变,越来越凸显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行为主要集中在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成果多为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成果、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版权著作等形式。对于有质量的技术创新活动,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是最重要的产出成果之一。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对于服务经济发展,加速技术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前学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关注的焦点[1]。

众多学者围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相对于科技投入效率,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低下[2],主要原因是科技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低下,企业创新能力内在动力不足,自主研发能力弱,缺乏成果转化时效性,缺乏技术市场中介和相关人才,融资渠道不畅,成果转化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滞后,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难以处理[3-6]等。并提出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对策,从研发、中试、知识产权、资金、人才和中介服务等六方面构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保障体系[7-8];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化模式[9];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10];围绕虚拟耦合平台(Virtual Coupling Platform,VCP)和甚短距离通讯技术(Very Short Reach,VSR)的工作环境,从技术层面分析基于VCP的专利技术产业化路径[11]等。

总体上,现有研究大多为从加大外部干预角度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单向研究,对技术创新的认知和成果转化内部作用机制研究不够,较少从理论本源出发分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本质和运行机制问题。

文章拟通过我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现象一直存在的原因进行探寻,追溯技术创新理论本源,尝试提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的破解机制。

1 发展现状

第一,技术创新成果丰硕。以专利为例,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公众部分),按照专利公开日期逐年检索,自2000年起至2013年底,共公开专利60 330 652项,申请与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3.6%,特别是2013年比上年增幅63.66%。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004年的30 315项上升到2012年的277 196项,在历年受理专利数量中所占比重稳步提升。

第二,技术创新成果交易市场活跃,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2013年进行备案登记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5 220项,登记专利权质押合同1 482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金额从1984年的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 469亿元,占全社会R&D支出的63%,近十几年来呈现出年均增速15%以上的高增长态势。截至2013年年底,已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1 000多个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800多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全国共有技术或技术产权交易所40个,技术交易机构2万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69家,覆盖26个省市的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中国创新驿站站点共83家,从业人员达50万人。

第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4.29万亿元,其中新产品出口额达到2.69万亿元,以2011年为基期,年均增速为9.18%和7%(如图1所示)[12]。

2 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对科技成果的界定存在争议,因此对于成果转化率没有统一的计算口径。如果以专利实施和质押作为统计口径,2013年,备案登记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质押合同共6 702项,仅占当年公开专利数的0.06%。

第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产出效益低。根据《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状况报告》[13],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47 204家,R&D人员全时当量224.9万人年,R&D经费支出7 200.7亿元,专利申请的有21 538家,占45.6%,专利授权的有21 430家,占45.4%,可见超过半数以上进行了R&D的企业没有相应专利申请或者授权。2012年共拥有有效专利1 031 055件,其中发明专利147 083件,占14.3%,低于当年国内有效专利数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15.7%)。

第三,研发投入规模与产出存在脱节。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41 927家有专利申请的企业中,有21 538家有R&D活动,占51.4%,58 739家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中,有28 574家有R&D活动,占48.6%,只有半数左右有专利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投入,表明在专利产出与R&D经费投入之间存在脱节。

第四,近年来,处于项目结题成果量化和高校职称评定、业务考核需要,高校成为中小企业专利技术的重要来源[14-15]。专利开发往往与市场脱节,有效性和实施效果不理想,甚至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脱离了基于实践问题解决的科研本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普遍存在技术创新成果难以转化和转化后很难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问题。根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2013—2014中国经济年会上发言,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16]。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出问题。

3 原因分析

根据有关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拟从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出发寻求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划分为创新生成和创新产出2个阶段。创新生成阶段包括所有能够导致采纳决策的活动(数据收集、概念化和计划),重点在于技术创新的需求分析,考察该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前景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和依存环境;创新产出阶段包括由实现技术成功转变为实现商业成功的所有活动,主要体现在实现效力和创新效力上。

从逻辑角度来说,在创新生成阶段,需要对拟解决问题的整体诊断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创新进行全面认知,评估潜在创新价值和市场需求。然而,由于每个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的案例研究都是对实现政策和实践的某一特定方面做出检验,有关技术创新成果生成需要进行严格的纵向设计,并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和精力,而且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多是由单案例研究主导,每个案例分析都是采用不同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无法进行归纳提炼。

创新产出阶段的实现效力是技术创新应用行为现象的集合,也就是创新实现的成功是由最终使用者对技术创新成果巧妙嫁接且持续使用的程度来反映。实现效力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采纳技术创新成果的战略精准性是确保成果成功实现创新效力的潜在调节者。往往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够成功发生,但创造者和早期使用者却不能从中获取到预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利益,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打击从事创新活动人员的热情。

创新产出阶段的创新效力则是技术创新成功实现而获取的效益,一般会反映在利益、销售、质量、客户服务或效力的提高上。不同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后会产生不同的效力,但创新实现氛围可以极大激发技术创新成果的创新效力发挥,而且这种影响氛围是可以累积的,也就是说氛围越浓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成功率越高。如果一个前期提供了足够培训的组织已经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那么升级后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能会更有效率的实现成功转化。创新价值适合度同样可以影响技术创新成果的创新效力发挥,当使用者感知技术创新成果成功转化后的利益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更热情的对创新进行使用,间接推动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成功实现和扩散。但对于具体创新成果转化来说,需要不同的运作手段保障其实现,也就意味着不一致的运作过程无法大范围推广和直接套用,导致很难得出普适性的结论和通行模式。

4 现实路径

针对我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从技术创新固有的属性出发,着重从理念和体制保障角度提出解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的现实路径。

4.1 强调技术创新的潜在商业价值

强调技术创新的潜在商业价值,引导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始阶段就做好用户需求分析和市场前景预测,做好技术创新项目筛选工作。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成果转化遇到的阻力表明,强行推进无效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实现,不仅会引发当前成本(资源、时间和精力)损失,还可能引发未来投入更多的沉没成本。

4.2 关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扩散

我国在技术创新研究中往往忽视了采纳创新决策后的行为与活动,造成这种忽视的理由之一可能与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传统主导有关,对创新采纳、扩散阶段的强烈重视和对实现阶段的弱重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仅强调成果采纳,一旦采纳就认为技术创新成功。这种认识对于技术创新成果开发者(卖方)来说是合理的,因为采纳是购买技术创新成果的决定,是技术创新的产出结果。然而,从购买或采纳组织的角度来看,这种侧重会忽视一个事实,即仅有采纳并不能保证技术创新成功。技术创新成果必须被实现与推广扩散,为购买采纳方创造产出利益。应该在技术创新起始阶段就要考虑到后期技术创新成果的组织实现,加强对创新产出阶段和成果转化的手段和机制的研究。

4.3 重视技术创新的累积循环效应

通过对技术创新类型的分析,各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围绕一项技术创新可以从多领域开展多类型创新活动,通过根植嫁接,其他服务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创新等多类创新将会应运而生,为该项技术创新效益全面发挥提供支撑和配套条件,共同引发大规模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从增量式创新累积形成激进型创新,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往往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成果在被采纳后自然且按常规发生的事情。

4.4 摒弃对技术领先成果的偏好

出于对技术进步的信仰,研究者往往会假设技术水平越领先,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后的利益越大,从而把更多精力放到技术创新生产阶段。而事实上,一项值得称赞的技术创新成果未必能够得到成功转化,获取预期经济效益。众多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彻底的实现只是个例而不是必然的规则。学者们逐步意识到,造成技术创新高失败率和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可能是技术创新成果出现的时机错误而不是创新本身固有的缺陷,也就是生逢其时的技术创新成果才能被成功采纳和实现。

4.5 回归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创新实践

转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考核管理理念,注重技术创新产出质量,分析影响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因素,制定有效技术创新成果的衡量标准。通过经费匹配、科研奖励、工作支持等形式,对前沿性和原创性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鼓励,对既缺乏新颖性又没有深入到实践一线的技术创新活动予以限制,提升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层次,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4.6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保障体系

受制于技术创新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出于风险规避,我国多数企业怠于开展基于产品创新的自主创新。

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提高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力度,将能切实提高我国全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具体措施包括

需要各领域共同努力,加强在创新产出环节的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修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全允桓,高 建,等.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赵喜仓,王松顶,孙继跃.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2011(12):43-46,52.

[3] 银纯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南:西南农业大学,2003.

[4] 何维军,李庆云.我国科技成果低转化率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导报,1999(9):61-66.

[5] 迟宝旭.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借鉴[J].科技与管理,2005(1):84-86.

[6] 胡恩华,郭秀丽.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1):69-72.

[7] 孟卫东,杨 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财税政策研究[J].技术经济,2010(3):13-16,105.

[8] 陶 旭.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9] 刘淑芳,杨志恒.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机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6):559-562.

[10]杨 栩.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10):11-12.

[11]李 利.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虚拟耦合平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2]国家统计局.2009—2013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3]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状况报告[R].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13.

[14]郭风顺,左 萌.高校专利申请特点研究与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4):309-311,321.

[15]张藤予.浅谈高校专利申请质量影响因素[J].知识产权,2014(4):80-83.

[16]中国网.中国经济年会(2013—2014)[EB/OL].http://www.china.com.cn/zhibo/2013-12/21/content_30946254.htm,2013-12-21.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路径选择技术创新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型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和路径选择方向的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矿井探放水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