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并购协同机理结构研究

2016-05-30何园张峥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汽车产业

何园 张峥

摘 要: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研究通过并购协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结构。运用战略地图的理论方法,梳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技术知识协同—供应链流程协同—市场协同—技术创新能力”的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协同、供应链流程协同和技术知识协同4个维度。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协同维度描述了战略所期望达到的成果,是滞后维度;供应链流程协同和技术知识协同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密切相关,是领先维度。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中各维度之间,通过内在因果关系形成完整体系。该机理结构形成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框架体系,为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提供了模板和借鉴。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并购协同;汽车产业

中图分类号:F 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1-0001-05

0 引 言

汽车产业的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普遍缺乏关键技术创新,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技术创新风险,这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并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1]。学者也开始关注并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目前研究表明,并购已成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2-7]。侯汉坡研究了技术并购和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技术并购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概念模型[8];王宛秋(2011)提出了基于Vensim 的并购协同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影响技术并购协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9];Amiryany研究了整合和重构能力在并购中知识整合环节的作用,将整合和重构能力分解为并购经验、特有并购技巧、知识管理实践三个维度,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整合和重构能力的作用模型[10];张丽英认为并购已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和趋势,尤其是我国企业应通过并购,将取得的研发资源与自身要素相结合,将获得的技术上的协同效应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培育企业研发能力[11]。以上对并购协同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缺乏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的研究。

文章运用战略地图的理论方法,梳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以促进汽车产业通过并购协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1 研究方法

战略地图是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诺顿(David Norton)长期与300多家组织合作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战略管理工具。战略地图提供了分析战略如何将无形资产与价值创造联系起来的框架[12]。

卡普兰和诺顿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地图方法。战略地图的核心就是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并为管理制订的战略找到标准化的战略要素检查清单,帮助管理者检查战略规划中有无漏项和缺项。4个维度的因果关系框架是开发战略地图所依赖的结构。战略地图内在的逻辑结构是:只有客户满意,才能实现财务成果;客户价值层面讲述如何提高目标客户的销售额和忠诚度;内部流程传达并创造客户价值主张;无形资产支持内部流程,是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基础[13]。

根据战略地图的特点,借鉴战略地图的理论方法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引入战略地图的执行体系,在整个组织内建立战略平台,充分整合优化组织的各类资源,提供一系列的方法把战略目标从上至下进行分解,形成战略执行管理系统。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并购协同机理结构是各维度内在因果关系明确的完整体系。该体系是以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战略目标,共分技术知识协同维度、供应链流程协同维度、市场协同维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维度4个维度,与传统的以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以及学习与成长维度作为基础的战略地图相对应。由于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汽车产业并购协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将财务维度改为技术创新能力维度;由于文章研究的是汽车产业的并购行为,主体至少涉及到“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两方,且企业活动与市场直接挂钩,因此,将客户维度改为市场协同维度;由于汽车产业并购涉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因此,将内部流程维度改为供应链流程协同维度。由于技术知识协同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基础,因此,将学习与成长维度改为技术知识协同维度。

2 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过程极为复杂,涉及到汽车产业内部及外部多种影响因素。文章运用德尔菲法调查分析影响因素。经过三轮专家咨询调查,专家的意见已

高度集中并趋于一致,从而确定指标体系,并通过权威性检验和显著性检验。由于篇幅所限,且不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将该部分略去。借鉴战略地图的理论方法,提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协同、供应链流程协同和技术知识协同4个维度。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协同维度描述了战略所期望达到的成果,主要是结果输出部分,是滞后维度;供应链流程协同和技术知识协同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密切相关,是领先维度。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中各维度之间,通过内在因果关系形成完整体系。

3 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各维度分析

3.1 技术创新能力维度分析

在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中,技术创新能力维度的目标是描述战略实施的结果。输出结果以定量的方式反映并购协同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

在技术创新能力维度中,汽车企业通过并购协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并购创造协同效应成为并购协同中的重要问题。并购协同将带来两种协同效应:增长协同和效率协同。增长协同主要是通过并购获得快速增长的能力,效率协同主要是提高效率带来的成本削减。因此,在技术创新能力维度中,提升企业价值包括两个基本战略:持续创新成长战略和生产率提升战略。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并购协同应以持续创新成长战略为主导,兼顾生产率提升战略。如果没有愿景提供强烈的方向感,并购企业难以在整合中获益。确立清晰的愿景是并购协同成功的必要条件。汽车企业并购协同的基本愿景应是“通过并购增加企业价值”。这就要求重点关注并购业绩增长,即业绩增长应在并购中处于主导地位。效率协同侧重于短期目标,增长协同则更侧重于长期目标。目前汽车产业并购协同过分强调效率协同,而弱化业绩增长战略。成功的并购不应以削减成本的效率协同为导向,而是应由业绩增长协同驱动。研究强调增长协同重要性,注意到了效率协同的作用,因此提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并购协同应以持续创新成长战略为主导,兼顾生产率提升战略。

3.2 市场协同维度分析

在市场协同维度中,主要有两个递进的层面,分别是顾客价值主张和顾客价值创新。在并购协同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需要为顾客创造更大的可感知价值——即顾客价值创新,才能获取持久竞争优势。而顾客价值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顾客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的有效协同带来顾客价值创新。

以创造、传递更高的顾客价值为目标,中国汽车企业进行并购协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将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创造顾客价值的活动加以协调,将创造顾客价值的环节加以衔接,以及支持价值创造活动的资源共享、转移和融合,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顾客价值主张不尽相同,但市场协同维度的顾客价值主张主要由产品协同、客户协同和品牌协同3个方面组成。

3.2.1 产品协同

创新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主张。产品的价值是客户追求的首要价值。中国汽车企业并购后,必然要对产品的功能、外观、质量和价格等方面做出调整。中国汽车企业并购前后要履行对顾客的承诺,而且研发出高于顾客期望的产品或者创造出更多的顾客感知到的收益,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并购后的新企业需要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对产品进行重新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到原有顾客对老产品接受的原因和对新产品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开发各种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产品并能使其接受。不但要让原有顾客清楚了解并购后新产品的创新之处,使其能够感知到总价值的增加,而且要注意保留老客户的同时发展新客户。因此,并购后新企业应以提升顾客价值为标准,审查企业产品的价值要素结构,消除对顾客无价值的因素,将创新理念确立为新公司开发新产品遵循的重要原则,然后根据顾客对产品价值要素偏好的变化,重新为价值要素赋予不同的数值,带给产品新的内涵和价值[14]。

3.2.2 客户协同

客户协同的最终目标是构建良好客户关系。当前顾客已从被动的商品或服务的接受者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参与者,这使得中国汽车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权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中国汽车企业为降低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及时与客户沟通,重视加强与客户的关系。中国汽车企业与客户建立持续的沟通关系,不但可以预测市场的发展机会,从而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和改进产品服务,有助于提高应变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而且向顾客学习,可以充分运用相关资源,有助于明确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趋势。为此,首先要重新对客户进行分析。随着并购后汽车企业内外部情况的转变,企业的目标客户和战略客户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需要重新明确新企业的目标客户并重新定位客户价值。实施价值创新要识别有价值的顾客。根据顾客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将顾客分为忠诚的顾客、重复购买的顾客、普通的顾客以及流失的顾客;其次,应针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策略。终身价值高的顾客被企业视为长期的顾客,对历史价值低而潜在价值高的顾客应进行培育,提供个性化的顾客服务;对企业现有的市场、客户以及产品进行分析,形成市场/客户/产品协同方案,既要保留住现有客户,同时也要吸引新客户,从而从客户角度创造协同价值。

3.2.3 品牌协同

品牌的协同管理,应立足于打造强势企业品牌,辅之以个性鲜明的品牌,使顾客获得产品功能之外的溢出利益,从而对顾客的选择和偏好产生影响。首先应考察并购双方品牌的关联度,对并购后新企业的所有品牌进行系统管理。并购前双方都有各自的品牌属性,为避免合并后整体品牌规划的模糊不清,关键是寻找能够体现整体的品牌核心价值的结合点,从而发挥整体品牌的效应;对品牌进行评估并规划品牌结构,从而确定整合策略。品牌协同策略的确定取决于3个方面:首先,并购前评估品牌价值,系统了解原品牌的优缺点,避免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其次,进行品牌结构规划,提高品牌的管理效能;最后,在品牌整合过程中,建立品牌和顾客良性互动系统。品牌整合使顾客对企业的整体形象和预期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品牌资产价值,因此并购企业在品牌协同过程要注意消费者心理的预期变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顾客对新品牌的认识度,最终形成品牌与顾客的良性互动系统。

3.3 供应链流程协同维度分析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供应链流程协同与技术创新能力直接相关。它描述如何营造流畅、快捷、合理的创新流程,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中国汽车企业并购协同能否取得成效,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中国汽车企业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供应链协同具有重要作用。供应链流程应支持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要有竞争力,同时要符合社会规范并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供应链流程协同维度需要实现3个关键策略:第一,并购双方通过开发创新流程,研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向客户传递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形成顾客价值创新,实现持续创新成长战略;第二,并购双方通过整合作业流程,建立作业优势,保证产品质量并降低产品成本,实现生产率提升战略;第三,并购后双方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成为良好的企业公民,持续提高企业价值。

以上3个关键策略贯穿于业务流程再造的整个过程。首先,从创新流程开始,确认原有流程的优劣势,根据目前和未来的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其次,整合作业流程,提供既有产品给目前的客户,

又要吸引新客户获得新价值,同时在以上2个流程中贯穿法规环境的因素。

3.4 技术知识协同维度分析

技术知识协同维度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来源。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应首先明确重点关注的无形资产的类型,然后协同这些无形资产,促进无形资产有形化。在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中,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知识方面的关联性体现在3个方面:人力资源协同、外部资源协同以及组织资源协同。

3.4.1 人力资源协同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是提高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生产诸要素中,人力资源要素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人力资源是诸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因素,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终究要依靠人的能力去实现。

人力资源协同首先要求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因为这关系到以个体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和以组织为载体的个体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联结。如果不能保持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可能会流失具有战略性资产特征的关键人才;注重对关键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整合,在处理人员相对稳定和留住关键人才的关系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最终是为了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4.2 外部资源协同

对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内部研发资源都是有限的,合理高效利用外部资源能够有效改善并购协同的效果。外部资源协同策略主要包括:第一,中国汽车企业应重视政府研发投入与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的协同。汽车制造业是中国六大重要制造业之一,汽车企业享有一定程度的政府扶持。政府投入是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的有效补充;第二,建立统一的产学研合作规划。产学研合作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另外一种重要方式,是对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的补充。中国汽车企业应优化整合并购双方重复和离散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重点放在战略性项目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关键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合作项目上,使产学研各方都能充分发挥各方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应明确分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各尽其职,以有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按照创新体系的合理分工,汽车企业做好产品开发,主要定位于产品技术开发与制造;高校主要定位于基础、前沿技术与人才培养;科研机构主要定位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中试;第三,完善产学研合作信息系统。企业应运用信息技术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进行转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创新提供知识积累。

3.4.3 组织资源协同

在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中,组织资源协同主要是指企业文化协同,这涉及到并购双方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行为准则和工作风格等很多方面。按照文化要素对象,企业文化协同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价值观念的整合。并购双方企业一般会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双方员工对企业目标、经营理念、市场定位、价值取向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企业并购后,应当通过宣传动员,将这些不同的看法规范统一成以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整合是企业文化整合的关键。如果并购双方企业员工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大分歧,则难以达到协同合作的要求,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制度文化的整合。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并购后企业应当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建立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范是整合后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同时又从硬约束的角度与其他各种软约束因素共同强化新企业文化在员工思想上的积淀,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物质形态的整合。物质层面的文化要素能够进一步强化企业员工的协同感,物质形态方面的因素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的商标、标志物、厂房车间、工作环境、娱乐场所等物质因素,逐步在员工思想上发挥影响作用,由此能尽快地形成企业创新文化。

4 结 语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协同机理结构,形成了通过并购协同提升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框架体系,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并购协同的模板和借鉴。

中国汽车企业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有些中国汽车企业已将该策略框架体系应用于实际并购协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下一步研究将深入总结分析这些实际应用案例,以引导汽车企业进行有效并购协同,以此提升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骏川.技术并购企业研发支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92(3),92-98.

[2] Ahuja G,Katila R.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 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22(3):197-220.

[3] M J Higgins,D Rodriguez.The outsourcing of R&D thro-ugh acquisi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0(2):351-383.

[4] YANG Jie,RUI Ming-jie,WANG Jin-jun.Enhancing the firms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udy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36(4):305.

[5] Kuen-Hung Tsai,Jiann-Chyuan Wang.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8,23(1):91-112.

[6] Ping Deng.Absorptive capacity and a failed cross-border M&A[J].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2010,33(7): 673-682.

[7] Puranam P,Singh H,Chaudhuri S.Integrating acquired c-apabilities: When structural integration is(un)necessar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2): 313-328.

[8] 侯汉坡,殷晓倩,刘春成.基于技术并购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及实施方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6):51-54.

[9] 王宛秋,张永安.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企业技术并购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4):104-109,193.

[10]Amiryany N.Acquisition reconfiguration cap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2,15(2):177-191.

[11]张丽英.技术并购与技术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25-29.

[12]王 方.基于战略地图的工程中心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2),254-263.

[13]李业芳,巴素英.战略地图在利兹大学战略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2012(5): 73-77.

[14]李玉良.并购后整合:通过顾客价值创新创造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9(3): 102-104.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能力汽车产业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004~2014
风电设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探析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关系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刚性陷阱与超越路径分析
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探讨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付于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十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