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004~2014

2017-01-18贺正楚潘红玉邓英夏智伦

经济数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评价指标

贺正楚 潘红玉 邓英 夏智伦

摘要为了评价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开展、技术获取和技术创新产出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R&D经费、专利申请数等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和评价了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业在2004~2014年间的技术创新能力.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产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国制造2025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as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4 primary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investmen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utput, and 9 secondary indicators including R&D funds,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were adopt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as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Based on this evaluation syste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6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cluding Chinas gener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peci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uring 2004 and 2014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specific problems existing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were proposed.

Keywordshighend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index;made in China 2025

1问题的提出

为了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作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一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产业发展战略部署.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础,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而由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产业所构成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占据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综合竞争力.我国为了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要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要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去抢占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该产业在我国已形成年销售收入约为2万亿元、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10%的产业规模.未来5~10年,我国将争取形成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基本掌握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目前所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从制造大国一举转向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的上述发展前景,均需依赖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

如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一方面体现在“位居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决定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就业吸纳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方面,但更多地体现在“高技术含量、引领高端技术、从多学科和多领域方面融合高精尖技术”这些技术创新方面,所以,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其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评估,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虽然已有很多文献就加快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了探索和研究,然而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却很少,即使有这方面的文献,其具体数据也比较陈旧,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将对2004~2014年这11年间的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然后据此提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

选取及理论依据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对该能力的评价,这一话题广受关注,如何选取评价指标,研究者在此论述上众说纷纭.有研究表明,“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是影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这两个指标也就成为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1].有学者筛选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指标,评价了北京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且发现这三个评价指标当中,“创新资源投入能力”这一评价指标显著地影响着技术创新能力[2].有学者在度量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时,采用“潜在的创新资源存量”“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资源的产出能力”和“科技机构对创新的贡献度”4个评价指标[3],得到了合理的评价结果.

在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时,为什么能够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不少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一些理论依据.例如,有学者发现加大研发投入可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速度,“研发投入”成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它也就可以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4].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制造业的37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之所以最强,是因为该产业的技术获取能力较强,特别重视从国外引进技术以及消化吸收技术.“技术获取”成为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以及主要的评价指标[5,6].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考虑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并且借鉴有关文献[7-14]的研究成果,本文拟选取的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入选理由如下.

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是启动和维持技术创新的资源基础,有关文献也证明了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是影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1,2].故本文在考虑选择衡量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时,选取“技术创新投入”作为一级评价指标;投入技术创新资源之后,需要关心技术创新的结果,显然,技术创新效率决定该结果.而技术创新效率又由技术创新的过程,即技术创新开展情况决定,故把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技术创新开展”这个指标,作为一级评价指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少企业的制造工艺与技术装备还不够先进,优质高效低耗工艺的普及率还不高,使用数控机床、精密设备的企业还不足60%,配有国产数控系统的中档数控机床的企业还没有超过25%.为此,我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大型成套装备技术,尤其是要大量进口光纤制造装备、汽车工业装备、石化装备、集成电路(IC)制造装备.从国外引进技术可以增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一条发展途径,这已经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界的实践结果所证实.鉴于技术来源的上述状况,选取“技术获取”这个一级指标;通过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活动获得经济效益是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经济主体通过各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配置而取得的创新成果就是创新产出.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当然要考察产出指标,故把“技术创新产出”作为一级指标,纳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一级评价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的二级指标,选取“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这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代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R&D活动中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在技术创新活动投入要素上,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是R&D活动实现的关键因素.但考虑到两者的高度共线性问题,即“R&D人员全时当量”可以通过“R&D经费”的形式体现,往往被包含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之中.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分别引入“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来衡量技术创新投入水平.

二级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核心要素,反映社会经济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活动的人力投入力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离不开人的因素,技术创新成果通过人才能发挥作用.科技进步是通过劳动手段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人力发挥以技能存量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要素作用和以知识存量为主要特征的创新作用,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级指标“R&D经费”是企业内部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这三类项目的支出与这三类项目管理和服务费用支出的总和.由此可知,“R&D经费”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保障与前提,是产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对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力度的反映.在产业发展中,“R&D经费”的不断增加有助于产业的技术进步,并为产业竞争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一级评价指标“技术创新开展”是技术创新投入到技术创新产出的转化过程.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能够加速技术创新构思的形成、转化与扩散,最终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用“R&D项目数”和“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两个二级指标,反映一级指标“技术创新开展”.

二级指标“R&D项目数”是指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所开展的项目的个数.更多的R&D项目数,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级指标“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反映创新活动的开展范围,全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3)一级评价指标“技术获取”通过二级指标“技术引进经费”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来考察.

二级指标“技术引进经费”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购买境外技术的费用支出,如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购买关键设备、配方、专利等技术资料的费用支出.

二级指标“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指的是对引进技术的掌握、应用、复制而开展工作所产生的费用支出,以及在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费用开支.该二级指标的具体组成内容,一般要包括人员培训费、测绘费,参加消化吸收人员的工资、工装费,工艺开发费、必备的配套设备费、翻版费,等等.

4)一级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的二级指标,选取“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

考虑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够从技术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由于专利是技术创新能力具体成果的表现,反映企业在该领域的科技竞争实力和技术创新实力.因此,专利可以作为衡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专利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体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成果.由于学术界尤其是国际学术界常用二级指标“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来衡量一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作为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主要指标.因此,本文也选取这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开发活动的产出情况.

新产品是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品和成果,新产品销售收入是自主创新企业现实能力与潜在产出的直接体现,对产品创新有重大作用,影响产品的创新能力.因此,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一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的二级指标,该指标反映产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产出的新产品的销售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六大类产业,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统计数据.之所以选择这六大类产业,这是以《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5大重点发展方向为依据,并结合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标准和中国统计年鉴综合考虑得出.因此,本文以2004~2014年我国制造业中的这六大产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对象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整理来源于2005~2015年的《中国经济普查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口径改变,2012~2014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数据均来源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数据之和.

3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3.1关于一级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的情况分析

由于一级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的二级指标是“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故分别从这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

3.1.1对于二级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数额,见表2.表2显示,该指标数额在这段时期内不断增加.2004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30%,在六大类产业当中最高;“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是5%,为六大类产业的最低者;其他4个产业的情况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26%,“通用设备制造业”是15%,“专用设备制造业”是11%.也就是说,在R&D人员全时当量方面,我国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投入最多,而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投入最少.2008年,按表2顺序,六大类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的百分比依次是35%、4%、16%、21%、13%和11%.和2004年相比,整体比率相差不大.到2014年,按表2顺序,六大类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的百分比依次是37%、5%、21%、10%、15%和12%.由此可知,我国每年对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投入的R&D人员全时当量的百分比波动性不大,且“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三个产业,投入的R&D人员全时当量比较大,而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三大产业,投入的R&D人员全时当量较小.从年均增长率来看,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5%.六大类产业中,年均增长率最大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率为20.87%.年均增长率最小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为14.6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是17.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是16.8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15.91%,“专用设备制造业”是15.72%,说明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更倾向于促进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活动.

3.1.2对于二级指标“R&D经费”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经费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R&D经费整体呈上升趋势,但R&D经费在六大类产业的分布并不平衡.高居榜首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R&D经费在2004年就突破了200亿元,此后一直持续增长,到2012年接近1000亿元.R&D经费投入紧随其后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14年的投入突破了100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则超过700亿元.相比这三大产业而言,“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三个产业的R&D经费投入较少,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R&D经费每年都最少.

2004~2009年,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经费均以一定的速度增加.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经费由2004年的226.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49.60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R&D经费由12.58亿元增加到48.52亿元.2010年以后,各产业的R&D经费增长更加明显,尤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经费在2014年达到1 253.64亿元.表明我国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技术研发资金方面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力度.通过分析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指标,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与经费总量投入逐年增加,但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配不均衡,产业间差距较明显.

图1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经费”变化趋势

3.2关于一级指标“技术创新开展”的情况分析

一级评价指标“技术创新开展”的二级指标是“R&D项目数”和“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故分别从这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

3.2.1对于二级指标“R&D项目数”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项目数量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R&D项目在这段时期内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项目,从2 847项增加到24 884项,增长了7.74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R&D项目,从3 390项增加到24 728项,增长了6.29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R&D项目,从4 466项增加到25 230项,增长了4.65倍.且在每年,上述的这三个产业,其R&D项目都占有绝对优势.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三大产业分别增长了3.33倍、6.34倍、4.27倍.由此可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项目增长速度最快,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R&D项目增长速度最慢.从R&D项目的总量来看,2004年六大类产业的总数是17 569项,2014年的总数是111 685项,增加了5.36倍.R&D项目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逐渐增强.2004~2007年、2011年,2014年这6年R&D项目最多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08~2010年以及2012~2013年,R&D项目最多的产业变成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2.2对于二级指标“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其年度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在这段时期内,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数量逐年上升,2004年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总数为4 511个,到2014年增加到10 034个,增加了5 523个.图3说明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展科技活动的范围在扩大.开展科技活动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4个产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均大于“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两个产业.开展科技活动企业数量较小的这两个产业,几乎始终都是以相同的缓慢速度在发展,只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总是比“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较快.2004~2008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相差不大;2009~2014年,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最多的产业则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3关于一级指标“技术获取”的情况分析

一级指标“技术获取”的二级指标是“技术引进经费”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故分别从这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

3.3.1对于二级指标“技术引进经费”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2004~2007年,我国对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最多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高达到120.0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少一些,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相差不大,均超过10亿元.而“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个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都没有超过10亿元.说明在2004~2007年我国更加注重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2008~2014年,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最多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最高达到158.53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由2008年的74.23亿元下降到2011年的48.59亿元,随后几年又上下波动,但均没有超过60亿元.表明在2008~2014年期间,我国对“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的重视,超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整体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五大类产业,其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呈上升趋势,但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上升趋势相对其他产业显得最为缓慢,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升的趋势相对而言最为显著.不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呈下降趋势,从另一方面说明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3.3.2对于二级指标“技术消化吸收经费”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方面的支出情况,由图5可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下降趋势,其他各产业与之相反.这与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变化趋势整体保持一致.2014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三大产业的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为30.43亿元、8.34亿元和8.7亿元.针对这三大产业,再结合图4,可知这三大产业在2014年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分别是158.53亿元、27.18亿元和17.74亿元.这三大产业的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分别相当于技术引进经费的19.2%、30.68%和49%.按照国际经验和做法,某个产业若花费1美元引进技术,往往需要再花费3美元消化吸收该项引进技术,即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是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3倍.对比这一比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显然偏低.所以,我国要增加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以保证产业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经费大部分用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为904.98亿元,约占技术创新总经费支出的70.45%.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分别占技术创新经费支出的20.03%,4.41%,5.12%,表明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技术创新经费支出中的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比例较低,我国应该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

3.4关于一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的情况分析

一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的二级指标是“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故分别从这三个二级指标进行考察.

3.4.1对于二级指标“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见表3).表3显示,在这段时期内,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专用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的年均增长率为38.4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数的年均增长率为25.73%.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的专利申请数和总的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82%和27.5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对高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的数量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较其他几个产业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少的应属“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从发明专利/专利申请的比重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每年都在54.44%以上,在2007年更是达到了69.72%.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重历年都是最低的,最高只达到30.87%.这表明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发明的专利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3.4.2对于二级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情况分析

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如图6所示,在这段时期内,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上升,每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有绝对优势.2004~2008年以及2012~2014年这8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要低;不过,在2009~2011年期间,这两个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刚好相反.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当中,其他四大产业每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004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总收入为20 421.23亿元,其中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3 708.61亿元,占67.13%(其中,六大类产业当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总收入的24.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1.25%).201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到123 600亿元,六大类产业占59.8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20.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18.27%,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1.05%.总的来说,在六大类产业当中,有着较强的新产品创新能力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结论及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2004~2014年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中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与“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产业之间的投入差距较明显,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三大类产业当中,技术创新投入较多,而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三个产业当中,技术创新投入较少.

2)在技术创新开展方面,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R&D项目数”和“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个产业,这两个指标的数量均保持领先地位.

3)在技术获取方面,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经费大部分用于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比例较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呈下降趋势,说明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4)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增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发明的专利,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装备中的很多核心技术仍旧依赖进口.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就应该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合作,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并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工业国的创新资源,强化技术创新,最终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影响一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因此,为了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对产业加强R&D活动中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通过加强中间试验环境,提高技术成果的成熟度,使研发—转化—生产的循环得到良性发展.以及加强新产品开发,加速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之间的融合,培育技术中介服务组织等措施,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的失衡,将会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良”和重复引进,也会制约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的投入,从而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向自主创新主导型模式转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与监管作用,制定适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特征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企业必须学会用知识产权的方式保护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社会作为企业生存的大环境,应该努力形成尊重创新和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问.

总的来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三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4个指标(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开展、技术获取、技术创新产出)的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或者超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其他3个产业.因此,在对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当中,建议加大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3个产业在投入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状况的技术创新投入,以缩小这些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差距,使产业间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均衡分配;进一步促进“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3个处于相对劣势状况的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与科技活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进而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此外,我国六大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加大对技术引进经费和技术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促进企业在全球范围开展技术创新合作,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推动企业由技术模仿走向技术自主创新.此外,我国依靠外商投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是根本出路,以国内制造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为主,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黄鲁成,张红彩,李晓英.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4):42-45.

[3]邹鲜红,黄健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系统工程,2009,27(12): 71-76.

[4]JACQUES MAIRESSE. The importance of R&D for innovation: a reassessment using French survey data.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1): 19-41.

[5]王凯,马庆国.基于因子分析定权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96-101.

[6]黄颖琪.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财务竞争力的评价及测度[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37(4): 127-132.

[7]韩凤晶,石春生.新兴产业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构成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J].中国软科学,2010,(12): 171-180.

[8]贺正楚.我国六大类制造产业的年度技术创新:2004-2012[J].社会科学家,2015,(6): 17-22.

[9]杨东奇,杜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12): 183-185.

[10]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 104-111.

[11]潘红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模式变革趋势研究[J].管理世界,2013,(10): 184-185.

[12]吴艳.湖南生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数学,2013,30(3): 95-101.

[13]陈一鸣.生产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耦合发展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5,24(5): 157-162.

[14]黄颖琪.制造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6,(6): 11-20.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评价指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