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工作中组织存在形式及工作方向探究

2016-05-30李顺年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生组织组织管理高校

[摘要]本文着眼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组织管理问题,就学生的组织存在的形式和工作方向进行探究,认为学生组织管理形式包含学生个体和不同形式的群体组织管理,需在实际中重视从个体、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网络引导等方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组织管理;工作方向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校园平安稳定团结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存在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体和组织的形式,组织存在形式和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因学生组织的发展而变化。如何充分、合理、科学有效运用好学生组织管理,对学生群体进行启发引导,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工作提升,对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1.学生组织存在的形式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学生的组织管理存在形式是以个体和群体的方式存在的,笔者结合工作中学生组织管理的相关内容,认为学生群体的组织存在形式根据学生组织管理对象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组织,学生群体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学生个体或特殊群体存在的特殊组织形式。

(1)学生个体。学生以个体或社会成员的角色存在,具有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学习期望,对大学期间自己的要求和行为有着主观性,展现学生个体特性。个体的积极表现在于个人学习努力,同时积极追求自己的各项需要,实现积极个人目标和价值,追求道德和个人修养、专业技能的优化,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当然也存在失范的情况。

(2)正式组织。高校学生群体以组织管理存在的正式组织有官方性质的行政化组织或思想政治组织,比如班级、团组织(支部)、党组织、院系及专业和班集体,还有以日常学生管理与服务为目标的正式组织,比如班委会、宿管委、学生会、团委、学生联合会、学生三自委、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另外还有一些职能型服务型的、学生根据不同意愿选择性加入的学生组织,像各类班干部组织、宿舍管理干部组织、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及职能型学生组织、各类学生协会等。

(3)非正式组织。在高校中的各种兴趣爱好或者思想交流社团(协会)、老乡会、朋友圈、生活关系交际圈、临时学生职能组织就具有非正式志组织的功能,如果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对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非正式学生组织还通过网络游戏、社交平台交互、虚拟网络交际软件形成的学生交流群体和平台等虚拟的非正式组织。

(4)共性特殊群体或个人。因个人性格特点,学生中存在一些单独个体存在的共性特殊群体存在,他们不一定是有组织性的,但是有相同特点的个体根据意愿形成的特定或不特定的群体,同样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关注。这类个体身上体现着正能量或负能量的传递,体现出学生管理中的某些倾向化或共性化问题,因个体行为或思想影响学生个人的行为,是需要关注发掘和引导的,比如品优生、技优生、学困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

2.学生管理的工作方向探究

(1)坚持分类指导、正面引导,强化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个体作为学生个人和社会成员的角色,使得其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发展的需要方面表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日常的学生作中除了进行个体引导,还需根据学生个体的群体化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群体化组织管理。在表现优秀和正向的群体中,可以发掘学业优秀学生、道德优秀学生、实践优秀学生、文艺活动优秀学生、专业优秀学生,针对学生群体进行典型案例的发掘和个人成长的进一步提升。针对存在学业和生活问题的学生,可对问题分类,开展面向学困生、经济困难学生、人际困难学生、成长困难、心理问题学生、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引导,关注他们的需求,发掘他们的优点,促进朋辈支持和互助。面对中间群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展好学生的组织工作和活动,强化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加强正式组织的运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正式组织形式存在的年级、班级、党团组织、专业因其明显的組织特点具有明显的组织管理优势,需注重运用各种制度规章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组织建设和管理,注重组织学习氛围和文化、活动的建设,培养学生树立集体和组织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加强年级和班级组织建设,推动专业活动交流,通过党团组织和党团活动,促进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为学生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班委会、宿管委、学生会、团委、学生联合会、学生三自委、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作为面向群体或面向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组织,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承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学生沟通管理,开展学生服务,调动学生参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各类班干部组织、宿舍管理干部组织、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及职能型学生组织,各类学生协会等在推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各类活动,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方面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正确引导和运用非正式组织发展,促进非正式组织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组织管理服务能力。非正式组织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是客观存在的,是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地域、区域、民族、感情、兴趣、爱好原因,因志向、目标、需要的满足而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如合理利用将发挥正式组织无法达到的积极作用,反之其负面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各种兴趣爱好或者思想交流社团(协会)、老乡会、朋友圈、生活关系交际圈、临时学生群体的存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正确引导和运用非正式组织发展,促进非正式组织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组织管理服务能力。在学生组织管理中可以通过学生会、班委会、党团支部等正式组织对其给予支持和引导,发挥其优势和在班级工作中的积极影响,鼓励其他学生参与,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同时对于有消极和破坏性作用的非正式组织,要及时把握苗头和倾向,加强沟通,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整合,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心理需要、信息沟通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班内各种真实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促进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4)虚拟网络平台的科学运用和引导,促进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与信息化水平提升。随着网络信息化发展,学生组织的网上存在也成为一种趋势。各种兴趣爱好或思想交流社团(协会)、老乡会、朋友圈、生活关系交际圈、临时学生职能组织通过网络游戏、社交平台、信息app交互、虚拟网络交际组织形成的学生交流群体和平台不断丰富,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表现方便快捷,信息传递很迅速。只有积极引导,通过正式渠道及时发布学生关注和需求信息,拓展传递渠道,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上教育、网上团学活动,积极加强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促进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与信息化水平提升。

总之,在高校学生中,学生群体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面对学生群体的变化发展,只有不断积累经验,进行学生组织管理的系统探究,才能更好适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实现高校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敏.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管理探析.教育理论研究.2012.12:220-221.

[2]李波.浅析高校学生干部的管理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第27卷第2期,99-103.

[3]刘宝国.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76-78.

[4]孙翔玲,贾天辰.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8-100.

[5]吉明明.论心理文化指导下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建设,2012.4:104-108.

作者简介

李顺年,男,1987年4月生,现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学生组织组织管理高校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组织中“家”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一校两区办学模式下的高校与学生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探究
周口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与管理机制建设现状与经验
技工院校学生组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分组合作教学在数控铣床实训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