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丹江源头生态治理补偿机制探析
2016-05-30周志平
周志平
【摘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促进水源涵养区更好地为下游用水区服务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丹江源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生态治理补偿机制是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建立丹江源头生态治理补偿机制,为此,笔者对丹凤县流域治理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治理投入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
一、丹凤县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1 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1998年以来,丹凤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依托“长治”、“丹治”等项目,掀起了流域治理建设高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5.6%。
2 治理效益
丹凤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1)蓄水保土、防沙减灾效益显著。通过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由原来的中度降为轻度,各种措施发挥了蓄水保土功能。年拦截泥沙140.4万m3,拦蓄径流963万m3,基本实现了泥沙就地拦蓄,固定泥沙不出沟的效果,保土缓洪效益十分显著。据《商洛水利动态》第一期(2008年月11月16日)报道,2007年“7.28”水灾丹凤县蔡川生态建设示范区降雨强度达100mm,但示范区内经过治理的蔡川河、窑沟、石门河、汪家沟等小流域水毁轻微,洪水破坏率不超过10%,而未治理的铁河流域,洪水使许多沟口被推移质抬高达3m以上,洪水破坏率达到60%以上,损失十分惨重。
(2)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的连续治理,集中治理,丹凤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生物种群数量增加,一些绝迹多年的珍稀动物:金钱豹、羚牛、白鹭、鹭丝开始出现。
(3)减少了污染、提高了水质
由于进行了治理,固定了泥沙,减少了大量的推移质、有机质进入库区,据测算,每年减少泥沙流失140.4万吨,减轻了丹江口库区的库容压力,减少了有机质氮210.6吨,磷210.6吨,钾2808吨,改善了丹江口库区的水源水质。由于进行了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相比未治理的耕地,每年每亩可减少施用化肥30kg,全县年减少化肥施用量103.8万kg,有效减轻了面源污染,根据测定,经治理的项目区河流水质均达到二级水质指标要求,如土门镇供水工程选择龙王庙河作为供水水源,经测定,丹凤县丹江出境水质达到了2类标准,丹凤县的流域治理为保障和提高丹江口库区的水源水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问题
丹凤县由于自身区位,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1 国家投入比例低,地方及群众负担重
从98年的“长治”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投资从每平方公里6-8万元提高到12-30万元,经测定,目前每平方公里的治理成本已经上升到50万元,国家投资仅占总投资的60%,要完成丹凤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任务1338.24km2,丹凤县政府和群众需需投入26764.8万元,丹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要靠地方政府和群众自筹投入搞治理是难以承受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2 投资定额偏低,影响了治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据实际测定,修建一亩坡改梯成本在8000-10000元左右,每公顷造价12-15万元,现行水保定额偏低,每公顷造价仅7.5万元,由此造成了每公顷差额4.5-7.5万元,要完成丹凤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需要修建坡改梯4421公顷,资金差额26526万元,目前项目区大量的坡耕地需要修建成高标准的石坎梯田,一方面可以拦蓄泥沙,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群众的口粮田,但修建的坡改梯越多,地方及群众的治理投入就越多,因此,大大降低了修建了坡改梯这一保土措施的可行性。据推算,完成经果林资金差额达2775万元,完成水保林差额达2709万元,总差额达32010万元。由于投资定额偏低,措施的质量、标准、规模存在一定差距,各项治理措施的效益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3 工程后期运行、维修、管护存在一定困难,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年限。
丹凤县从98年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0 km2,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520处,经计算,丹凤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工程每年运行维修管护费用2697.4万元,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管护维修资金难以落实,造成了管护维修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由于缺少管护人员,封育治理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幼林抚育、疏林补植、病中害防治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河堤、谷坊、蓄水池设施不能进行正常维修养护,大大地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工程的使用效益。
三、建立丹江源头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1 建立生态补偿機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丹凤县属国家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工程中,难以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水土流失治理,而建立丹江源头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提高工程治理的规模、进度、质量和效益,同时,可以建立起工程维修养护的长效机制,为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丹凤县政府和当地群众为治理和改善丹江口库区上游的生态环境作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为保护水源水质,县政府关停、限制了矿产、化工等许多可能造成水质污染项目,每年损失数千万元,县域经济发展运行缓慢。但对于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来说,长期以来一直视生态服务为“免费的午餐“,这种现象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果不加限制,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挫伤群众治理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资金来源
主要有两个渠道:
1 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者不仅仅是当代人,而且会受益到后代,政府应建立税收机制,将生态补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中,为生态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2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用水地区征收一定的生态补偿基金,由国家通过项目建设对生态治理和工程后期运行给予补偿。
五、结束语
建立丹江源头生态治理补偿机制,对丹江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清洁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将丹江口水库水源区作为生态经济补偿试验示范区,从技术、制度等方面进行试验与示范,为国家开展生态治理补偿提供适度超前的、可实施的实体样板和配套技术体系,以推动这项工作更好、更快地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丹江口库存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 2012
[2]< 十七大报告> 2007
[3]< 十八大报告>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