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状况初探

2016-05-30郑曦王斯琪郑静周林涛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状况医学生

郑曦 王斯琪 郑静 周林涛

摘 要: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进入临床实习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测查,并就结果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整体分析,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以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有效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关键词:阶段测试;医学生;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18-02

医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从基础阶段进入实习后,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学业、就业压力,知识储备量大,另一方面,要在医院临床科室服务病人,锻炼技术,任务较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未来在工作中对病人的影响[1]。据临床教学观察,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躁、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倦怠等心理症状[2]。医学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实习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调查以分析影响因素,寻找改进方法,以期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3]有效保证未来医疗工作的质量,为此,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实验对象和方法

1.实验对象:对我院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心理测试,排除既往和目前有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者。与大学生常模相比较,随机抽取常模数值下的200人参与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空白组,每组人数100人,学生年龄结构为:20岁-23岁(21.50±1.48岁)。

2.研究方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含有90个项目,采取1分-5分5级评分,使用统一指导语,现场发放问卷并回收。对实验组采取“塑心方案”,给以干预,并于实习中期、末期再次进行测量。三个阶段有效问卷都在92%以上。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针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

1.医学生实习初期:以因子分≥2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实习初期,实验组和空白组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较,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属于心理健康水平正常的范畴。

2.医学生实习中期:与初期相比较,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几项,空白组与实验组变化不大;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4项中,实验组抑郁一项有微小降低,空白组随实习的更进,躯体化一项有所降低。

3.医学生实习末期:与初期相比,实验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4项中明显下降,空白组躯体化一项有微小降低。与中期相比,实验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4项中有明显降低,其他项微小增长,空白组变化不明显。

三、讨论

1.医学生实习初期的心理表现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对于医院环境的憧憬和兴奋,另一方面是对于课堂向医院空间上转换的不适应感,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医院的忙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不能紧密联系。可能因为不适应医院严格的制度、不能很好处理带教老师和患者的关系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无法融入医院的氛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而表现出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外在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因为不熟悉害怕犯错误而表现出小心翼翼乃至强迫症状。

2.医学生实习中期心理:对于医院环境基本适应,基本掌握一些书写病历、病程等基本的事务性工作,更深一步的临床技能训练学生自感远远不够,上手机会不多,会表现出抑郁、焦虑甚至偏执和敌对,此阶段会为未来做打算,对未来又充满迷茫,理想和现实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抑郁、忧虑的加剧;科室的轮转,人员的变换频繁,不乏部分医学生与医生由于性格等因素产生的矛盾,加剧了抑郁、焦虑,容易产生躯体化反应和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情绪容易激发。此阶段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干预,偏激心理容易产生,引发连环效应促使心理问题的产生。

3.医学生实习末期心理:对未来道路选择的纠结,对实习时间和考研时间的博弈,集中表现在对考研的焦虑、对实习的抵触、倦怠,压力过大造成的一系列躯体化反应,此阶段医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基本定向,很多没有推免上的学生评估自己实力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任务重、时间紧,知识点琐碎,学生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在备考复习上,并在完成实习任务和个人目标中不断纠结、权衡。

四、建议

1.分阶段,抓规律、讲重点引导干预实习生的心理困惑。针对实习不同阶段的心理特性,医学教育管理者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提前引导和干预,有效减缓不同阶段出现的症状。

2.加大带教老师对医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细化实习培养方案。从医患沟通、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诊疗分析、心肺复苏、影像学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心电图阅读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其临床技能和操作能力,培养真正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医生[4],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实施的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以此为蓝本进行再调节、再提高。

3.有研究[5]发现考研、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实习效果的首要负面因素,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调整考研时间,有志于报考基础医学的学生,可以减少实习时间,或在考研后实习[6],或者调整考研前1-2个月内的实习安排,统一在考研后利用毕业前的空余时间给学生补够实习时数。或者调整培养计划,让医学生及早接触临床,在考研前1-2个月就结束实习。

参考文献:

[1]张爱云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以昆明医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26.

[2]朱红灿,谈颂等.七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工作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质,2012,10,15(20):64.

[3]丁宁,刘蕾.本科实习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4,11(28):4019.

[4]沈继春,王素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507.

[5]金玥,陈清,刘小友等.医学实习教学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22-924.

[6]李元民,滕玉芳等.考研竞争与就业压力对临床实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48.

猜你喜欢

心理状况医学生
急诊护士干预后焦虑状况改善研究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
输卵管结扎术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干预对策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PBL联合CBL双轨教学模式在八年制医学生骨科带教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