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国际视野培育浅探

2016-05-30孙玉华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民办高校大学生

孙玉华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办高校把对国际视野的培育纳入到日常学生教育当中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在各大民办高校,对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育大学生具备全球意识的必要性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培育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仍然存在种种制约性因素。因此,本文借助国内相关研究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在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尝试总结了上海民办高校国际视野培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体系,并提出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1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符合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民办高校有相对较宽松的自主培养权,想要对民办高校教育进行可持续化发展,走国际化路线是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可以使学生在思想层次上上升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旦学生具有了该视野并将其化作自己的思维方式,整个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水平将被提高,而这也会在未来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后备力量。

一、国际视野含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视野也被称为全球视野、国际意识等,它是指人们能从全球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它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有的意识、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

首先,意识维度。对于国际意识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相对民族意识而言,是指国民对跨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认识和了解;二是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是一种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的态度,要求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平等公正的理解,宽容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其次,知识维度。国际知识储备是建立在对我国社会各种知识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国情世情。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世界”。二是国际规则。要对大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市场意识等教育,让大学生了解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国际经济贸易原则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三是技能维度。国际视野不仅仅停留在意识和知识层面,还应表现为一种行为能力,具体表现为专业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取舍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

二、当今民办高校大学生国际视野的现状调查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对上海三所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是从2012至2014级在校大学生范围内抽取的样本,调查的对象涵盖了大学的工科、经管、人文三大学科门类的学生。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性别(男,54.6%;女,45.4%);年级(大一,28.9%;大二,27.6%;大三,27.3%;大四,16.2%);生源(城市,51.8%:县城、镇,32.4%:农村,15.8%):专业(工科,15.3%:经济管理类,35.7%;人文科学类,49%)。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8份,有效问卷为562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36%和93.6%,并对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了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于培育自身国际视野的兴趣不足

大部分学生对于国际视野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并且认为国际视野对自己而言并不重要。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及老师如果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但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却不予以配合的话,就很难收到实效,所以学生自身的态度不主动,兴趣不足,成为民办高校国际视野培育的制约性因素。

(二)外语表达能力欠缺

大部分学生认为外语表达能力欠缺成为自身积极参与同培育国际视野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的一大障碍。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在大学期间,许多大学生也通过了国家四级和六级的考试,但大部分学生却停留在“聋哑”英语的层面,没有把英语学活,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听、说能力欠佳,这样就阻碍了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制约了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开拓。

(三)学校培养方式缺乏多样性

当今民办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时,主要是以书本教育为主,政治宣传次之,举办与培育国际视野相关的校园活动所占的比例很小,这说明民办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时所采用的方式缺乏多样性。

(四)课程的考核方式不灵活,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民办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笔试多,口试、论文、答辩、演讲及其他考核方式少”的现象。现在许多学校虽然也开始尝试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并把社会实践也融入到考核方式中来,但考核方式总体来说仍不灵活,缺乏多样性。

(五)开设的国际专题选修课程分量不足

民办高校的选修课程一般是根据授课老师的能力及研究方向开设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由此造成了供选课程涉及面太窄,学生选择余地少的局面。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的方法路径

(一)构建国内外合作平台

合作平台的搭建不仅是一个学校的事情,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学校选择时,需要与和本校能力相当甚至是更好的学校强合作。另外,广泛参与国际流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也是很必要的。在交流活动和竞赛活动的程中,可以看到国际学校所展示出来的风采,因此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利用和学习。学生在参加国外留学、游学的过程中,不仅开拓了视野,还体验了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学习到西方礼仪对于加强与西方的交流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跨文化教育内容

创新跨文化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的创新,二是课外学生自主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模仿国外开放式课堂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的创造者。转换输出方式,学生自然就会改变接受方式。在课外学生的自主创新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好文化社团这个契机,举办外语角、外语文化节等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也是很好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增强国际视野。

(三)打造国际化培养环境

氛围,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如果营造一种国际化的培养环境,那么学生在不自觉中就会受到影响。除了大环境的营造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有计划地实现,例如外教课程的增多,可以使更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国家文化下的教育模式,更好地体验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会对中国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要具备国际视野,就要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全英文授课为学生国际视野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四)实现全球化教育目标

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在实现全球化的教育目标的进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些变化,例如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可以更好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国际化的气息,而这也是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的初级阶段。另外,全方位培养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也是教育目标中的一个重点。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更要培养民办高校办学的国际化思路,向更多的国际学校吸收借鉴优秀的经验,形成适合本校的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当真正与国际学校进行合作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如何提高本校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使本校在国内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走一条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学校有特点,教师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全球化的教育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实现,每一步都要谨慎夯实,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中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高静.浅议高校学生国际视野培养[J].育人天地高教,2012(3).

[3]龚秀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国际视野人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9).

[4]刘夏蓝,徐燕.以国际视野培养世界公民[J].深圳晚报.

[5]黄云.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若干思考[J].公安教育,2009(8).

[6]姚福生,张志伟,王磊,谢峰.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J].学术论坛,2008(1).

[7]房欲飞.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江苏高教,2002(2).

[8]孙巍,赵允鹏,葛忠强,王曼.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跨文化教育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民办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