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推行“河长制”管理模式及对策探讨
2016-05-30祝声虎
【摘要】夷陵区以建设“生态夷陵”为核心,以“河长制”为考核重要手段,对推动生态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全区2015年以来,以生态优先、人水和谐的新理念,积极实行“清水行动”,着力落实“河长治河”,总结“河长制”管理模式,并为今后开展“河长制”提供建议。
【关键词】河长制;生态夷陵;管理模式;探讨
夷陵区2015年被湖北省水利厅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河长制”试点单位以来,以建设“生态夷陵”为核心,以“河长制”管理为抓手,以“清水行动”为载体,疏通毛细血管,加强河道管理与保护,全面推进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建设,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区以“管控政策、明确责任、措施落实”为重点,先后出台了夷陵区河长制管理工作办法、夷陵区河长职责、夷陵区“清水绿山、靓城洁村”等三个规范性文件,为推进“河长治河”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1、推行河长制主要做法
1.1 建立“五个一”的机制
全区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区乡村户四级“河长”管理网络,推行行政首长“河长治河”责任制,建立“一条河道、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实行“包河治水”,具体履行河道保洁、污染防控、河道疏浚、生态修复等工作职责。全区32条中小河流共落实区级河长29人,镇级河长15人,村级河长142人,户级河长66人,管护河道1760公里。
1.2 树立“五个治”的理念
一是山上山下一起治,坚持山水一体,做好流域内山林水域综合保护,涵养水源,洁净水域,确保清水长流。二是河内河外一起治,坚持从源头治起,实现源头要洁,河水要清,流水要畅。三是地上地下一起治,坚持治理地上河流污染和完善地下设施相结合,加大地下管网改造升级力度,杜绝偷排行为。四是库内库外一起治,严控水库水面污染,依法取缔投肥养鱼和规模化禽畜养殖;实施增质放流,人放天养,净化水质。五是政府社会一起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营造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1.3 强化“五个字”的措施
一是“查”:查清水源区排污口、水污染源;查清水源区内违章建筑物;查清水源区内违章采砂采石行为。二是“清”:清除水源区行洪障碍;清除水源区内垃圾;清除水源区漂浮物。三是“治”:治理水源区险工险段;治理污水排放;治理涉水违法行为。四是“建”:建水源区绿化亮化工程;建亲水便民设施;建水源区管护、安全标牌。五是“管”:落实水环境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
1.4 实施政策保障
为推进“河长治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委会议研究方案、制定政策、落实责任。一是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建设生态夷陵”的决定;
夷陵区“河长制”管理工作办法,明确推进“河长制”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职责标准、考核细则和结果运用;夷陵区河长职责,明确了区级29名领导为重点“河长”;夷陵区2015年“清水绿山、靓城洁村”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方法措施、工作要求。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依法依规“治水管河”起到了政策保障。二是将“河长制”管理工作纳入了区委、区政府对乡镇(街道、开发区、试验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三是区委督查室就“河长制”工作进行督查。2015年印发督查通报3期,2016年2月5日区委督查室根据区委4个巡查组暗访巡查情况,印发了“河长制”工作暗访情况通报,点名通报20余处。
2、推行河长制取得初步成效
2.1 水环境得到改善
按照“依法治水、严控排污”的原则通过开展“查排污口、查侵占河道、查采砂采石”等摸清水系污染源。重点开展河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工农业生产污水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水系的修复等综合措施,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力争通过3-5年的系统治理,使全区河流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的目标。
2.2 水生态得到修复
按照“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库清淤、生物控制”的要求,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饮用水源区的水生态修复。突出抓好柏临河流域治理工程、农村山洪沟、唐堰综合整治、三峡屏障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着力打造河道畅通、河库水清,库岸优美的生态景观。
2.3 水资源得到保护
按照“节水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和“绿、美、畅”要求,以黄柏河流域为轴,以大中型水库为心,对黄柏河、官庄、法官泉等水源区和30个农村集中饮用水保护点,通过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及水功能区保护等措施,形成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水资源生态屏障保护;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监管,力争早日实现安全水入户,灌溉水进田,生态水进城的目标。
2.4 五水得到了共治
按照“政府统筹、属地管理、部門联动、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源头养水、全域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全民护水”的“五水共治”。一是推行行政首长“包河治水”责任制,划分管护河段,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职责,明确管护任务,落实管护报酬,建立考核机制的生态源头养水机制。二是争取项目投入。探索河道治理与管护的新模式。在《宜昌市夷陵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夷陵区河道治理与保护专项规划》,力争在2016年投入1亿元、治理河道50公里,着力改善人口稠密区域的河道环境。三是河道日常管护。落实资金25万元,设立河道公示牌33块、管护牌165块;清除河道垃圾200多吨、关闭排污口20个、新建3处垃圾中转站。
2.5 全民参与得到体现
多形式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认知度,倡导选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公众水商品意识;广泛开展“全域治水、全员保水、全民护水”志愿服务活动,如樟村坪镇党委政府决定每月的22日-24日为全民清洁日,形成了“集中清、河长保、达标排、网格栏、天上看、专家治、领导包、群众管、法律罚”的樟村坪“九条”治河措施,镇域内的河道面貌焕然一新。全社会爱水、亲水、节水、护水的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3、问题与建议
3.1 河道管護界线不清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且农村大部分实行的“山为岭、河起中”的作法,按照河道管理条例规定的河道岸线有不确定性,对河道勘界确权存在较大差异性。建议出台“河道勘界确权”办法,使其具有规范的操作性。
3.2 河道管控责任不清
“河长制”管理以乡镇为主体、以村为单位、以户为载体,重在属地管理,全员参与。夷陵区有长江极其一、二、三级支流32条,还有700多条农村山洪沟,国家、集体、个人管护的多主体,加上二轮土地承包级山林证的发放,河道管控主体责任不清。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国家、集体、个人在河道管控中的相应职责。
3.3 河道管理权属不清
河道水环境涉及河流山下游、左右岸,河道内湿地、林木、草地等多功能属性,管理权属主体涉及国土、林业、农业等多主体。建议在国家颁布的土地使用证、林权证的基础上,合理划定“河道管理”权限,理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属”。
4、结语
强化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氛围。积极运用各种平台和形式,加强对治水护河工作的宣传,着力提高沿河居民及企业的意识,努力引导群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河长制”工作的良好氛围。推行落实“河长制”,强化长效保洁。夷陵区以强化落实“河长制”为切入口,从突击治水向制度化治水推进,实现治水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性。定时组织日常巡查,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定期组织联合整治,水岸齐抓、标本兼治、治管并举,同时根据日常巡查中发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加强统筹协调、组织指导和监督。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好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及督查作用,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会同相关单位紧密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治水工作,全力建设生态夷陵。
作者简介:祝声虎(1977--- )男,湖北宜昌人,工程师,从事河道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