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化格调思辨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取向变革的融合性研究
2016-05-30王珉珠
王珉珠
内容提要
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下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进一步对基础音乐教育人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关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各个方面与市场取向变革之间的适应与融合。本文充分考量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思辨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面向基础教育实际,面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建立起大众化高等教育新的质量观,努力实现“教育——社会——市场”高度融合与统一的结合体,使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成为一个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自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动态过程与良性结果。
关键词
社会化 基础音乐教育 人才培养 市场取向
当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教育改革与转型的关键期,不论从国家教育目标、教育体制与教育改革的层面去看待人才培养确立方向的重要性,还是从各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层面去审视关于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市场适应性上,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一所高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逃避去面对社会、人才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横亘在其中间的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构架以及围绕其中的诸多复杂因素。这些因素纠织存一起,形成了概念的屏障,突破这一屏障的窠臼,势必需要破题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对社会化格调下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变革取向之间的融合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的主线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更加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这些方面都最根本地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正因如此,也为高等艺术院校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创新、创造的平台与契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要关注高等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辩证性问题。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性,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生历史性转变,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变,招生数量急剧扩张,随之各高等院校看到人才数量扩大后的核心性问题,即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匹配度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这种历史性跨越,高等学校为迎合数量上的需求,在教学基础建设上也形成了大规模递增。由此,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还都处于相对起步阶段。因此,我们需要面对我国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发展跨越性的这一阶段所存在的相应问题,(例如,自1993年到2005年间,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由48%急剧提升到95%),随之而来的是作为高等教育如何迎合这种改变,形成“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体制与发展方向性的变革。本世纪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了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观照
对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以及社会、学校、企业等形成全方位、交叉式人才培养成长立交桥,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极大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形成的痼疾,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从上一个阶段的数量发展上逐步转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上。人才培养质量的良莠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稳定的基础,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部分。从更为广泛的角度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核心其实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竞争,这一竞争的核心层绝对不是数量上的竞争。由于高等教育扩张所引发的人才就业问题,恰恰是论文所提及要研究的关于社会化的问题,关于高等艺术院校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关于在社会化背景下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导向、取向变革之间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其主要所要解决的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艺术教育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本质性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改变这种现状,就只能意味着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只有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每一所高等艺术院校的个性化办学成果。
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推进,教育改革是时代性的改革,更是一种知识性的转变,从知识社会到人才素质,从人才素质到市场需求,从市场需求到全民素质教育实施,从全民基础素质教育回归到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与关注度,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内推力,每一个层面都是不可忽视的端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提出了关于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问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问题,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关系问题,市场化与国际化之间的问题,信息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所应该予以正视并融合、借鉴、解决的问题。
3.社会化格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主要内容
所谓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基础音乐教育层面理解其含义是泛指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主体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技能,基本教学语言与教学规范,基础音乐教育价值观、教育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能够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积极作用于社会,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过程。受教育者通过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形成社会化的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我们之所以研究社会化格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并不是要肯定我们当前的一切,也不是要极力否定所做的一切,而是要辩证地去看待。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学历本位、知识本位、课堂本位、教师本位转化为有效的学生为本、能力为本、实用适用为本,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到社会化学习体系构建的最终价值期望。
3.1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学习方式的革命
从传统教育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变革的转变,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管理与被管理、尊重与被尊重、爱与被爱的关系与角色的改变;从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到基础音乐技术技能学习的个性化,从教学模式的教条化到不断推进的自主式学习、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的渗透,我们的学习方式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与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变得更加具有深层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教育一词的英文原文并不是“Education”,而采用的是“Learning”一词。这是教育模式的转变,更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3.2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实践课程的革命
对于当下的高等艺术教育而言,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效建设,更能够形成社会需求的支撑,能够更好地将市场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等一系列举措,切实将学生能力体现存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社会、市场、学校”三重螺旋结构,将学校教育延伸出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学校与社会需求相链接,社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市场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学校教育不能成为人才培养的唯一途径,实践课程的全方位建设,强化了教育资源的广泛运用。
结论
以社会化格调思辨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取向变革的融合性研究,是基于对当下高等艺术院校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所形成的社会性、市场性内存本质研究。其意在阐释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内部教育规律的同时,对于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单一性与综合性、专业性与复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等多维度关系的协调与统整。从制度建设到内涵改革,从学校自身评价体系建设到“社会、政府、学校”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考虑一个全方位的人才培养问题,衡量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与市场变革价值取向之间的必然联系。知识改变命运。的确,在市场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升的当下,我们似乎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结构问题,这也是社会与市场需求层面的问题。
(责任编辑 霍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