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16-05-30陈丽艳
陈丽艳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声乐教学中的大课、小课等教学模式,就如何在当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收获,并在此之上进行教学形式的调整和深入探索,从而使声乐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独创性和拓展性。
关键词
声乐教育 创新 传播 深入 改革
声乐——这一门几乎自从人类起源就如影随形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并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声音与律动”的艺术。在音乐发展的长河中,无论是声乐的起源、传播、消费,还是声乐的文化传授,都在不同的时期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声乐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的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那时的声乐艺术还处在一个口口相传的年代。历经圣咏与世俗演唱,经过歌剧,逐渐衍生出一套美声唱法的标准。人们开始讨论发声、音区、呼吸、姿势、口型等等技术层面的理论,西方的声乐教学从18世纪开始逐渐系统化和规范化,19世纪欧洲便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声乐学派。
而我国的声乐教学自20世纪初爱国人士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东渡日本,并将学堂乐歌和日本的音乐教育经验带回中国,我国才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音乐课,这成为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直至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全国共成立了9所音乐学院,并成立了专门的声乐演唱专业,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在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一边对中外声乐教学进行整理与学习,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下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经历了起步、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今天的声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原有的声乐教学上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解决更多我们自己学生特有的问题。尤其是在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真正可以做到借鉴西方有益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培养我们自己有特点的学生。
本文重点从授课的形式、讲解的方式、数学的内容等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在保留教学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安排,使得每一节课都更有质量。我们通过科研与教研的相互结合,主要从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进行了诸多尝试,在此将实践成果做一下陈述。
1.民族声乐大课的升级
众所周知,在声乐教学中一股没有采取声乐大课的方式,而多是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法。因为这样可以更加直接地纠正每个学生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便减少了。在传统声乐教学中一股分为两个步骤,先是学生练习发声,然后老师再进行作品的理论普及。这时候的理论普及更多是依照刚刚练习过的曲目而定的,如果曲目有气息问题,老师便会就刚才的曲目讲解气息的知识。这样的传统学习方法固然有其值得推崇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可以改进一下。比如,老师可以在大课上加强理论的讲解。因为理论是学生演唱技能的基础。在普及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让学生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理解发声的原理,也可以运用现代发达的网络、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国际声乐教学的前沿。或者多让学生进行实践,然后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老师再多加指导,并鼓励学生们进行交流,真正让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
2.民族声乐小组课更细化
民族声乐小组课总体来说,目的和大课一样,主要还是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但由于人数相对减少所以要求更加细化。乐小课的内容也不必像大课那样,以老师讲解理论知识而要以学生们互相借鉴为主,声乐的小组课针对性极强,可以3-5人也可以一对一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声乐方法和体验到的声乐课堂,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互相看、互相听,互相挖掘对方嗓音的特点从而反观自己嗓音的特点。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区和不同的声部都会有其独自的特点,而老师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嗓音特点为其选择有针对性的曲目进行练习。或者把同一首曲子拿给每一个不同声部的人练习,或者让不同声部的学生进行同一首作品的和声练习,从而使作品更有层次感,也使学生们在参与的同时能体会到多声部和声的美妙。
在曲目的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一些之前不曾了解过的声乐作品,并指导学生做一些齐唱和重唱的练习,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和不同程度的作品,让学生们做到对中外音乐作品均有涉猎,加深加宽学生的眼界。存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们得到最大限度的积累。
民族声乐小组课的配置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可以将嗓音条件相近的学生归纳为一个小组,这样学生们的先天条件吻合更方便互相学习和借鉴。其次,也可以将不同声种的学生调成一组,存这个环节增进学生们对声种和音色混合的敏感度、了解度。
3.民族声乐个别课的深入
在所有的授课模式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最普遍也是最解决问题的一种授课方式。在老师一对一的辅导下,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在个别课的课堂上,教学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嗓音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从而采取更加有利于声乐技巧发展和艺术表现力提高的教学方法进行;另一方而在教学中有时会存在教师如何针对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合的作品等问题。个别课是古今中外无论中西方都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弥补声乐大课的不足也可以有其独到的好处。声乐一对一教学会让学生更快更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弥补好,把歌曲情感和技术循序渐进地表达出来。循序渐进的表现原则不仅要体现在训练歌唱技术上,还要表现在训练学生的情感表达上。改掉学生固有的错误的发声、呼吸等歌唱习惯,因材施教,使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步骤学习。
4.艺木实践的曲目编排的创新
声乐属于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重于理论性的学科。声乐演唱的训练除了从课堂中来,除了从理论中书本中来,更多的个人积累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实践教学那么所学的一切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所以艺术实践课在声乐教学的大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有更多的收获,在这里不妨尝试改变艺术实践的蓝本。比如在选材中,我们不再强调课本和一些著名的表演片段,而是从民风民俗中来,我们所成长的这片土地孕育着不同地域风情和特点的多民族文化,强烈的民族性格特点给予了我们多彩的艺术享受。例如唱起《信天游》就能感受“西北风”刮起的黄土;《桔梗谣》《阿里郎》欢快流畅的旋律让人想起翩翩起舞的朝鲜族人民;又如彝族《敬酒歌》、蒙古族的《梦中的额吉》、云南白族的《小河淌水》等等,不同的节奏和调式特点都彰显浓郁的民族文化,我们有义务将这些文化纳入教学内容中,将这些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发扬下去。近年来,许多优秀新民歌不断推出,也是丰富排练演唱内容的重要资源,例如《青藏高原》《天路》《鸿雁》《玛依拉变奏曲》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源源不断的演唱题材。在鲁艺艺术学院刚刚成立不久,有一位歌唱家就是在火车上给群众们唱歌,并且虚心接受群众们提出的意见并作改善。这位艺术家还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艺术本来就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声乐艺术更是音乐艺术中最贴近生活的一门艺术,它比其他所有的门类都更加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也更易于交流和沟通。
因此无论是选择民歌进行学生存艺术实践期间的实践作品还是带着学生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体验更加淳朴接地气的民风民俗,所学习到的所听见的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都是课本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学生在之后的演唱经历中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经历融入其中,在技术过硬之后更有利于学生带入感情,将作品诠释得更加完美。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声乐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是应该不断进行修正与调整,做到与学生共同进步与成长在不断的进取与进步中,我们会总结出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案,踏踏实实,有声有色,不负众望地将声乐教学逐步发展得趋于完美。
(责任编辑 霍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