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激励理论在高校贫困生中的应用分析
2016-05-30邱悦谢明荣
邱悦 谢明荣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以及逐年上升的高教收费趋势,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企图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但高额的经济支出,使他们的求学路举步维艰。经济上的压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负担,同时也使他们陷入心理困境。物质上的激励,无疑是解决贫困的直接途径,但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更应该从情感激励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师人文关怀意识。所以,本文以情感激励理论为出发点,针对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中及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多元化的情感激励方式为手段,企图使高校贫困生感受到他人的关怀,使其走出心理困境,学会悦纳自我、感恩社会。
关键词:情感激励;贫困生;心里脱贫
中图分类号:G64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09-02
一、情感激励理论的含义
在管理工作中,激励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爱尔森认为:激励是对方向、活力和行为持久性的直接影响。[1]激励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但在精神激励中,情感激励则是一种最为持久的激励过程。所谓情感激励:是以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手段,进而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模式。[2]即:在教育管理中,教育工作者要以关心、尊重学生为前提,通过语言的激励、气氛的渲染、情绪的感化,逐渐感染学生,从而打破师生间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而造成的不适应,使其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
二、情感激励理论在高校贫困生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高校贫困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敏感自卑
大学与传统的高中生活不同,不仅强调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注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文艺特长、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而贫困生作为高等院校中存在的特殊群体,由于特定的家庭环境或经济压力等原因,在中学时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忽视了与社会沟通交往的机会。最终在进入大学后,造成一系列问题:知识面狭窄、爱好特长单一、人际交往生涩等。所以他们总感觉自己不如他人,自我评价过低。
2.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的心理防御。当个体遇到困难时,会无意识地进行一种自我保护,而这层看似不具任何杀力的保护屏障,实际上却隔绝了自身与外界的任何接触,从而也拉开与他人的距离。此时进行适当的情感激励,以朋友式的关心和尊重,使学生感到温暖、依靠,使他们逐渐打开心扉,激发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过度焦虑
目前的高校贫困生,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压力;二是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差,每月的生活费除去日常费用就已经所剩无几。但在如今的大学校园,朋友间的聚餐、短途旅行是发展人际关系的主要途径,这无疑是造成贫困生经济压力的主要来源。所以,有些贫困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或打零工贴补生活。他们既要应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又要解决经济压力,如何使二者之间达到平衡,这些问题使贫困生产生巨大的心理矛盾,从而导致过度焦虑的心理问题。
(二)需求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由于高校贫困生的家庭情况略微落后,一些家庭无力承担高额的学费及每月的开支,所以对于贫困生而言,物质需求远高于一切高级需求。由此造成部分贫困生需求层次略低,只片面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却忽略了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教育者通过对被教育者情感的投入、情绪的感化,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逐渐赢得对方的信任,进而产生爱与归属感,也由原来的物质需求逐渐过渡到精神上的需要。
(三)世界观、人生观的差异
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的世界观可能会因生存环境和需要层次的不同,而逐渐狭窄。大多数贫困生,因为家境贫穷,导致物质至上的错误心理。他们有的甚至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改变目前的困境,改善家庭条件,从而把接受高等教育当做是赚钱的途径和跳板。作为高校教师,需通过适当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明白:金钱并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通过以情动人的情感激励,从而改变他们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定义。
(四)“以人为本”已成为高校贫困生管理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关心、尊重人性为前提,认为管理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所谓:“人为为人,治心为上。”这是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核心观点。[4]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要利用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化解其消极或对抗情绪,使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5]作为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人是教育的核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更是最终归宿。所以在培养和管理学生时,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培养习性的场所。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始终以“人”为教育主体,从人性出发,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三、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在高校贫困生中的应用
(一)关怀激励
作为高校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通过关心、支持等方式激励贫困生。因为高校管理者更多的是扮演引领和带头的作用。在《孙子兵法》中曾提到:如果你把士兵当作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呵护对待,那么他们也可以为你赴汤蹈火;如果你把他们当亲生孩子一样看待,他们也可以为你舍弃生命。管理者要将关怀激励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不仅要关心贫困生的生活问题,还要在学习上给予关怀等。通过倾听、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切实之需,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
(二)认可激励
与传统的物质激励不同,认可激励是以情感或精神激励为主。如今的贫困生,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经济贫困,更是心理贫困。他们利用自己的劳动力来贴补生活,但内心渴望的是被人尊重、赏识、自己的价值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认可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都可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是心理需求的满足。
(三)支持激励
在高校中,由于贫困生经常被同学戴有色眼镜对待,所以他们的心理更为敏感。如果他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时常感受到来自组织对其关心、支持并充满认同感时,不仅可以增加自信心、降低自卑心理;也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高校贫困生管理中,运用情感激励的措施
(一)克服自身问题,走出心理困境
在对于“贫困”这个词的解读上,有人认为:贫困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培养人坚定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感恩回馈;但也有人认为:贫困有助于消极心理的产生。就目前的高校贫困生而言,贫困使他们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机会,珍惜在校时光,因为他们坚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身命运。但贫困有时也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自我封闭、人生观狭窄等。随着近年来,对高等院校贫困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我们把这一系列的负性变化称之为:心理贫困。
作为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让贫困生了解他们自身存在的心理困境或障碍。高校除去在物质上的支持之外,更要注重心理的引导,将贫困生的“需要”由物质向精神方向移动。利用人文关怀,使贫困生逐渐正视自身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走出心理困境。并定时定期的组织沟通与谈话,及时了解贫困生心理需求。
(二)重塑自信,学会悦纳自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高校教师,在对待贫困生问题上大多教师以物质帮助为主要途径,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虽然物质上的帮助暂时解决经济危机,但长期积压的心理贫困才是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关键点。有部分的贫困生,总是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一切,认为自身总是存在差距,毫无闪光点,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或看法。这种不能悦纳自我的表现,会使自卑心理无限繁衍。作为高校教师,应及时调试贫困生心理问题。以情感激励为出发点,构造多种途径。通过自信心的塑造,使之驱除自卑心理,学会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三)心理脱贫,寻找幸福感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或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疾病的危害及各种预防措施,贫困生可根据自身心理状况进行预判并调试,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小组互助活动,大多数贫困生都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但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人际互动,倾诉自己的遭遇,也聆听他人的处境。从而放下自卑心理,以新的视角、观点去看待贫困,逐渐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指数。
2.帮助贫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高校同学间的聚会、高消费开支使部分贫困生望而生畏。他们渴望融入其中,但经济上的差距,最终也只能独来独往,建立强大的心理预防体系。针对此情况,高校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教师应告诫学生:朋友间交往,金钱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但注意适度消费;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真心作为交往的利器,彼此间的感情才会更加牢靠。
其次,高校也可以组建贫困生社团,扩大贫困生交往圈。由于贫困生之间有相同的生活际遇,所以他们更容易在社团中找到归属感,心理防御体系也会因此下降,为今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给贫困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高校的部分贫困生时常感到自己在文体活动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由于,没有突出的才艺展示,所以也只能在学习上下苦功。作为高校教师可以联合校社团的相关负责人,开展一些社会实践类活动,让更多的贫困生参与其中,展示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胡玲芝.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8,(4)
[2]吕惠兰.情感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7)
[3]马斯洛,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4]张静抒.情感管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郭小平.浅析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管理[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11)
[6]戴启厚.情感激励的艺术[J].企业活力,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