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暖高原孩子的一盏“明灯”

2016-05-30杨骁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龄儿童楠木明灯

杨骁

在四川,有超过百万的“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他们在年迈之时仍发挥余热,关爱青少年的成长。最近,第三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评选结果揭晓,10名志愿者荣获十佳“五老”称号。

本期刊登两位十佳“五老”的故事,让我们分享和感受他们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务实创新、关爱后代的“五老”精神。

2015年12月14日,记者来到阿坝县麦昆乡中心小学,寻访十佳“五老”之一楠木灯。刚进校门,就看见一群学生围在一起,人群中,一位老人正在给一个孩子剃头。老人神情专注,手法利落,俨然一个专业理发师。几分钟后,老人收起剪刀,拍去孩子身上的碎发。“谢谢楠木灯爷爷!”孩子起身对老人挥挥手,欢快地跑走了。

他就是楠木灯,麦昆乡中心校“名誉校长”,更是学生的“父母”、“理发师”、“勤务员”。他用爱亮起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孩子人生的方向。

“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教育一直是楠木灯最为看重的事业。2001年上任麦昆乡党委书记,他第一件事便是研究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工作,制定了乡干部包村工作方案,并主动包下了全乡条件最艰苦、村民居住最分散、学龄儿童入学率最低的草原村。

草原村有95户人家,均是四处游牧的牧民,长期漂泊在外。在动员学生的过程中,曾经有一户人家,楠木灯在劝其子女入学时遭到男主人的无理反对,甚至出语威胁。楠木灯听后,没有退缩,往返三次终于把孩子带到了学校,楠木灯说:“读书才是出路,读书才是未来,我们的中心校,一个孩子都不能少!”几年下来,他几乎踏遍了草原村的每个角落,经过不懈努力,全村的学龄儿童陆续走进了学校。而此前,草原村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学毕业生。

每逢采挖虫草贝母的季节,学生季节性流失更是严重。一次,一个残疾学生的家长来学校请假,楠木灯苦口婆心地劝告家长让残疾儿子读书,情到深处,禁不住流泪,家长深受感动,把孩子留在了学校。

如今,全乡适龄儿童一个不少全部入学,毕业生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麦昆乡中心校的学生已从2001年的27人增加到了现在的700余人。

“放下学生不管比什么都难”

在任麦昆乡党委书记期间,为动员农牧民将子女送到学校读书,楠木灯向老百姓作出了“为了学生,退休后伴读四年”的承诺。从2006年8月楠木灯退居二线至今,早已过了他当初承诺的四年,但他依然无偿地留在学校当“名誉校长”,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每天出操、伴读、接送,起早贪黑。

“亲戚朋友都觉得父亲太傻,退休了就该享清福,但我理解我的父亲!”说起父亲当这个“名誉校长”,楠木灯的儿子尔戈有些欣慰又带着无奈。2008年,因为冬天的夜里经常起床照顾学生,楠木灯大病了一场,尔戈劝他不要再待在学校了,可父亲就是不听。“要他放下学生不管,比什么都难。”

“我们有时想送点东西,表示感谢,他就会骂人。”学生家长东桑回忆,有一次,大家准备献上一条哈达时,楠木灯气愤地说:“要给钱、献哈达?那我以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孩子手脏了,帮孩子洗;夜深了,帮孩子盖上被子;头发长了,帮孩子理发;学习掉队了,帮孩子补习……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楠木灯与学生们相处的每一天。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九年。“我爱这些娃娃,他们不能不上学。”对于坚守的理由,楠木灯这样说。

作者单位:阿坝日报

猜你喜欢

学龄儿童楠木明灯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百年党史(一)风雨飘摇待明灯
一个“平凡人”,不努力会怎样?
周发祥:“我老了,让我儿子来守护楠木林”
茶盘洲的楠木王
楠木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金丝楠木不神奇
学龄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3年后疗效调研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