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实践嬗变

2016-05-30周田田

学理论·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周田田

摘 要: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样建立这样一个社会的理论。在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被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路线所取代。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践嬗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需要,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必要的政策选择。探讨这一理论以及其实践嬗变的原因,总结历史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实践嬗变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36-02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在实践中,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本文将试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容出发探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实践中发生的嬗变及其原因,以期为我国现阶段改革提供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等方面的理论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性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关系原理,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是旧中国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经济是非常孱弱的,尤其是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建国初期我们几乎没有可以凭以立足的重工业产业,大部分都是农业、手工业以及家庭式的小作坊工业。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通过新中国的建立,我们肃清了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对经济的掠夺破坏,使建立新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可能。因此,新中国必须要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鼓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目标,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1]。在这个共和国中,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作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构成形式。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并使之居于主导地位;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实行“节制资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曾指出新文化是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不是资产阶级文化,也不是完全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存在资本主义因素,也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它的阶级基础和政权结构中不仅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而且还包括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处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因素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因为各种社会主义因素尚处在未完全发展的状态,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同时,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2]675,而且“时间是相当地长”[2]684。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具有理论指导性和现实可行性。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和巩固起来,各项建设事业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践嬗变

1952年下半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放弃了原来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战略构想,选择了一条直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践嬗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时限的论述的变化

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多次讲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问题,分别说要十五年、二十年或是三十年。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经历长久的时期, 新民主主义“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2]684“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变。”[2]160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强调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一段时间后即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后,一举进入社会主义,可以说要坚持的时间是不短的。但是在毛泽东访苏返回北京后随即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10-15年就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而不是10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际的时间是四年,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大大缩短。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工作重心的变化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到建国后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实现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也说过“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但是后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虽然也是坚持“一体两翼”即强调实现工业化为“主体”、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为“两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作为了工作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给人们的客观印象就是淡化了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

3.关于对待资本主义态度的变化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3]1058其后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他又提到“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4]1479可以看出,早期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是采取保留态度,即可以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但是后来,在七届六中全会上,他提出“使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灭绝”,主张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原先的保留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发生了背离。毛泽东思想的变化是当时党内大多数人对待资本主义态度的一个缩影,说明当时党内对待资本主义态度已经发生转变,由原先的允许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转向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实践嬗变的原因

1.客观原因分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实践中的放弃有其合理性,受其所处时代的大环境背景下的客观原因的影响,我们要从国内环境和国际背景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扩大工业化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毛泽东意识到我国正面临着发展国防工业及重工业的首要任务,在冷战局势下,我国要自强自立就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国防和重工业体系。中国是一个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要建立独立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先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举全国之力以图之,而当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体系并不具备这个能力,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重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因此,搞合作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

二是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苏联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的政治格局。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恢复、重建工作也依靠了苏联的援助,但是由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苏联方面始终认为中国实行的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毛泽东要做“第二个铁托”,访苏的经历使毛泽东意识到必须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才能获得苏联的承认与援助,加之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唯有社会主义苏联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更让毛泽东坚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信念。

2.主观原因分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被放弃也有其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理论本身的不成熟。虽然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必须要存在的过渡阶段并且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条件、步骤、方法、时间界限等概念都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于通过何种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如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都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而且,毛泽东曾强调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是党的中心任务,然而同时他又预言在民主革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是国内的基本矛盾,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并不匹配。我们知道一个理论能够坚持下去并始终焕发生命力那么它一定要有明确理论界定,不会存在模糊概念,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并没有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具体的准确论述,没有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做出正确分析,没有把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形态明确固定下来,使得在实践中很容易产生意见分歧,给具体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从而极易发生放弃。

总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实践中的放弃, 既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本身的原因,又受实践、时代条件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具有理论的独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它从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正反两面的方法论启示即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出发找准历史定位,发挥本国优势,并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做出政策改变。纵观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及其在实践中嬗变的全过程,它的确立和放弃都有其现实需要,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否定,要把理论放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待。

参考文献:

[1]范红.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嬗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自信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毛泽东经典诗词在毛泽东思想专题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邓小平论毛泽东思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十周年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编者的话(1)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