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述”材巧用·日新至善

2016-05-30吕晓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刘禹锡民族标准

吕晓乐

[“述”材展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

惟变所出,万变不从。 ——吕本中

[ 运用方向]

1. 个性与创新。这是一个追求创新的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提是对人的个性的尊重与关怀。创新是个性的呈现,这种呈现不是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小到对秋天观感的颠覆,如刘禹锡的观秋所感,大到国家强盛、民族进步,创新是不竭的动力与源泉。

2. 变革与发展。每天有一点改变,量变才能质变,人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常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这个道理最通俗的体现。真理如果僵化就会成为教条,从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层面来看,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是基于当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顺应这瞬息万变的新时代。

3. 批判与继承。如何对待传统这一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变与常的关系问题。传统中既有促人高尚的经典,也有荼毒心灵的糟粕。批判,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在浩如烟海的传统中,寻找光耀璀璨的经典的过程,这就是变;经典,就是常,值得所有人去学习、继承。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继承,虽然“惟变所出,万变不从”,但依然“万变不离其宗”。

4. 多元评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因此,对人、事、物的评价不能坚持一个僵化的标准。如果写秋的标准是寂寥,就没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壮;如果成才的标准是高考高分,就必然有“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民族悲剧。多元评价是对人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对发展的尊重,我们在呼唤与推崇的同时,也应防止冠以“多元”之名的恶搞与抹黑。

[ 习作片段]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

自古以来,悲秋怀古已成一种文化心理定式,似乎一到秋天,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和;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该说之时。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风尘女子,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的敬重……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耳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的,只有于杂草丛生处另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敬仰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抑或更响亮、更有个性的啼鸣。

[ 亮点评说]

“个性与创新”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但片段却谈出了亮点与深度,或例证,或引证,生动而有力。行文流畅而苍劲,个性化的语言正是文章主题具体的诠释与呈现。

猜你喜欢

刘禹锡民族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我们的民族
赏牡丹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多元民族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