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需要强力保护吗?
2016-05-30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10期
据《工人日报》报道,中国第一部地方语言状况的调查报告《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随后,北京市还将把方言搬进课堂。
方言是地方语言的简称,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中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民间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说法,可见方言种类之多。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全国各区域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方言的衰弱甚至消失成为摆在人们眼前的“问题”,于是有的地区喊出了保卫方言的口号。
高喊保护方言的地区,大多数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这些地区保护方言的口号或论述的核心都在于认同构建,即通过一种“标签”来区分“你们”和“我们”:上海人当然讲上海话,你讲得不正宗,你就不是上海人。这种区分对广东话、北京话同样成立。紧随这种区分而来的是“歧视链”:本地人歧视外地人,老市民歧视新市民。
一种方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巨大的作用?这源于语言认同。发达地区高喊保护方言,甚至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普及和强化方言认同,必将导致新进入者难以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实际上这是变相的地方保护主义,只会制造越来越强的人群歧视和文化割裂,对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和社会的稳定融合,并无任何益处。
点击 其实不干预、不禁止,允许人们说各自的方言,不强行要求人们讲一样的话语,就是对方言最好的保护。以粤语为例,粤语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源于香港与珠三角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由此推动香港文化和娱乐事业北上,缔造了一个强大的粤语“经济圈”,这决定粤语并不会消失。真正会消失的,是那些失去实用价值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