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画”作文勿“漫话”

2016-05-30杨茶贵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审题观点漫画

杨茶贵

我在今年的高考阅卷现场发现,不少考生面对漫画信笔“漫”话,不会根据漫画“审题立意”。“湖北省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说明”明确规定: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无关或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级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可以说,读懂漫画内涵,准确审题立意,是取得漫画类作文高分的先决条件。

今年高考湖北考生“审题立意”的误区主要有四个:①解读失误,偏离题意。有不少考生将图中的两个小孩看成一人,甚至有同学将人物看成了四个,因而引出的论点让人啼笑皆非。②臆断想象,游离旨意。有的考生通过臆断和想象,对漫画的原因或结局进行补充,提出了“谦虚与骄傲”“心态要从容”“知足常乐”等观点。③脱离漫画,另起炉灶。很多考生不注重联系材料,甚至有不少作文通篇没有一字触及漫画材料,而是另起炉灶,引出不相干的话题。如谈诚信、坚持、挫折、细节、环境、勤奋等。④角度混谈,立意不明。审题立意的角度不够明晰,不少考生将父母和孩子的两个角度混为一谈,作文中出现了多个观点,先提倡学生要有合理目标,又大谈要超越自己就行等,造成主题不集中,中心不突出。

那么,我们面对漫画类作文,如何有效防止“漫”话,做到审题准确,立意明确呢?

[一 全面观察,读准漫画]

第一步,审读画面,明确画面的构成要素,如人、景、物等,聚焦人物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穿着打扮等。

第二步,从整体上来认识漫画,弄清人物间的关系;弄清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从关系中找到“情节”。最后,认真审读“标题”“提示语”“漫画人物语言、说明”等,斟酌画面夸张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读出其深意。

第三步,整体感知,理清关系,以今年高考全国卷Ⅰ为例,漫画两部分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它包含横纵两个对比轴。横向对比轴,是共时性的:两个孩子,一个考了满分被亲吻;一个不及格被掌嘴;纵向对比轴,是历时性的:考过满分的孩子,下次可能失手,被掌嘴;不及格的孩子,下次可能进步,被亲吻。所以,如果写父母只看中分数,满分即赏,不及格即打,这是只看到了横轴;如果写父母只看退步、进步,退步就打,进步就赏,这是只看到了纵轴。这两类写法都不全面。两个孩子明显不同的遭遇正是高度关注分数的人给予的“评价”——亲吻或耳光。而“分数”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学生成长的全部吗?因此这个题目充满了思辨性,并且漫画背后隐藏着命题者给考生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你(考生)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最后,我们结合漫画夸张处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吻痕和掌印可以是家长、学校、社会行为,体现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价值取舍;孩子的表情变化折射了人们对待分数的态度,这是现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生态”;短视、功利的“教育观”,导致孩子将喜怒哀乐全寄托在分数上;分数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待学习的态度,等等。

[二 选择角度,明确立意]

读懂了漫画寓意,接着就要选好角度来立意。考生立意时角度一定要明晰,否则容易造成思路混乱,观点模糊。如一篇三类文《差别》,考生先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谈“差别对待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关心学生,不可差别对待,因为你的差别对待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对于自己和学生都不好。”写到一半,突然又转到受教育者的角度谈“差别”:“用心来感受差别,使自己不再被差别困惑,不断努力和向上,所以,要克服差别也要适当运用它赠给你的自信心。”后文还出现了与前面观点自相矛盾的观点:“这样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这篇文章虽然扣住了漫画内容,符合题意,但说理角度混乱,观点不明确,最终得分38分。而一篇同样是谈“差别”的《“差别待遇”》,始终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紧紧围绕“因材施教”这一中心,从人的先天差异、先圣的经典垂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等方面,令人信服地推论出学校“差别待遇”、因材施教的匠心和意义,最终获得满分:“可能对于小亮而言,90分也许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用统一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才!”“作为肩负着向国家与社会培养人才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名学子的独特光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取所长的栋梁之材!”

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切忌角度混谈,行文时角度要保持一致,中心观点要集中鲜明。

[三 小中见大,联系现实]

今年的作文题乍一看很好写,事实上,很多考生写成了吐槽父母甚至批判父母的战斗“檄文”。因为画面好像就是在说,父母只看中分数,考得差就打,考得好就爱,这样立意就有些平庸而流俗,很难得高分。其实,我们可以从“分数”上跳出去,由个别推及一般,立足于画面内涵,着眼于现实生活,以小见大,拓宽画面内涵:图中人物不必理解为小孩,唇印和掌印也不一定来自父母或老师,漫画表现的也不一定是生活中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幅关于“评价标准的相对性”的漫画。可以从漫画的隐喻性角度立意:阐释社会的评价人才标准合理性的问题;呼吁奖惩或进退的标准需因人而异;强调评价成功的标准应区别对待的必要性;呼吁理性看待进退,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等。如有篇高分作文《把握好心中的秤》,围绕“评价标准”展开论述,辩证分析了社会人才标准问题,既有极强的针对性,又很有说服力:“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每个人的能力水平等也各不相同,只有对待不同人采用不同标准,挖掘他们身上正确的价值,才能使每个人各得其所,散发真正灿烂的光芒。”“用高标准去要求人才,会使人才更加完美。用低标准去鼓励相对落后的人,才会使他们增添更多信心,从而奋起直追。”“总有鸟儿是在扶摇而上的九万里高空飞翔,也总有鸟儿不过腾跃数尺,只能翱翔蓬蒿之间。只有把握好心中的那杆秤,用不同要求去对待不同的人,才会实现其最大价值。”这种立意,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联系现实,既有针对性,又显深度。

[四 跳出常规,创意出新]

对漫画的解读,只有敢于跳出常规思维,立意才会有所创新。今年高考作文中,大多数考生都是按漫画要素的暗示语来写的:不要以分数论输赢,拒绝暴力教育、苛责教育,或起点低的哪怕进步一点也是进步,起点高的退步一点也会被另眼看待等。也有少数考生采用逆向思维,从歌颂的角度入手,反弹琵琶,提出“落后就要挨打”“追求完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理解父母的爱”等观点,独特而新颖。如《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这篇满分作文,作者先是角度独特地解读漫画:“两个孩子,一个前一次考了不及格而下一次及格而获得表扬,这是一种知足,但更多的是赞扬他的进步。另一个孩子上一次考了满分,而这一次没能拿到满分而受到批评,不是不满足,而是本可以做到更好。其实,我们需要这种不满足来追求更高的标准。”然后又联系现实指出:“当今竞争激烈,人们进入‘竞速时代的时代背景暂且不提,难道我们不应该顺着时代潮流,逐梦人生吗?”再以丰富实例佐证古今能人学士“因为不知足,不屈服,有执着,有信念,才能站在令人敬仰的巅峰”。文末则饱含激情地呼告:“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是偏安一隅的小草。可既然有了太阳,为何不趁大好时光追逐它的步伐?”“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知足,才能在燃烧的青春中绽放。我曾见过太阳,所以我不满足,我要追随它的脚步,诗酒趁年华!”文章立意角度独到,构思有创意,富文采,有意蕴,被阅卷组一致推举为满分。

猜你喜欢

审题观点漫画
“三招”学会审题
观点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